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x0004版:萧山生活

读史阅志,找到回家的路

  朱伊丽

  作为一个萧山人,你知道“萧山志”是什么样的书吗?

  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党史、地方志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功能。2011年至今,区委党史研究室、区地方志办公室(以下简称“党研室、区志办”)的工作人员默默耕耘,已出版书籍30余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国家级18篇),史志成果多次荣获全国特等奖、一等奖。

记录乡音,留下乡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萧山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表达的正是浓浓乡音背后的乡愁。近年来,萧山史志人通过拓展党史编研、深化地情研究、开展宣传教育和社会调查等,多角度记录了乡音、记载了历史、传承了文化,保留了萧山人的群体记忆,也承载了浓浓的乡愁,让我们每一位萧山人没有忘记回家的路。

  “萧山历史文化丛书”以树立文化自觉为己任,已出版了《萧山古迹钩沉》《萧山古诗五百首》《萧山方言趣谈》《沙地风情》《湘湖——九个世纪的中国世事》《萧山历史文化研究》《萧山水利史》《文脉湘湖》《楼塔往事》《萧山湘湖史》《萧山旧事散记》《萧山寺庙文化》《萧山清官廉吏》等13种;《萧山记忆》作为浙江史志系统唯一公开出版的期刊,坚持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雅俗共赏,成为展示萧山历史文化和人文积淀的重要窗口,已出版10辑;《萧山丛书》与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合作,汇集萧山各乡邦文献,对历史上萧山人及相关人士有关萧山的原创性著述及文献史料进行了搜集、整理与选编;《毛西河全集》完成整理重刊,每套16函、100册,计493卷,不负毛奇龄是“个人著作著录于《四库全书》最多之人”;《萧山乡贤寻访记》撷取18位乡贤的访谈资料,让萧山骄傲绽放光芒;《渔浦江山天下稀——书画探源唐诗路》收录了自南朝至清代约30位诗人的画像及描写渔浦、萧山的诗作近百首;《抗日战争在萧山》《(民国)三十一年萧山事变日记》则记录了日寇侵犯、人民奋起抵抗的历史……这些著作,纵贯古今、横陈百业,记录了萧山人继往开来的每一步,勾起了深蕴于萧山人心灵深处的那份集体记忆。

  信息化则成为了“传播乡音”工作的亮点。在“服务G20,讲好萧山故事”活动中,党研室、区志办推出了《“最”萧山——萧山历史文化漫谈》《衙前农民运动史话》两堂公开课,并参与撰写了《萧山故事》双语读本;还以知识竞赛、图片展、媒体专栏、历史学会研讨、赠书送课等多元化的活动庆祝建党纪念日、衙前农民运动、 长征胜利等;方志场馆和新媒体建设也同步推进,来新夏方志馆、吴越方志馆藏书已达2.6万余册,萧山名人纪念馆也正在筹建中。

新修方志的新突破

  萧山自古就有悠久的修志历史和传统。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时任萧山知县的张崇把县志的编修视作地方官之责,其编成的永乐《萧山县志》是已知最早的《萧山县志》;在历经沧桑的历史长河中,明代先贤们八修县志,清代四修县志,民国两修县志,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使我们没有忘记回家的路。1987年,萧山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编纂出版《萧山县志》,并获得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3年,我区被确定为浙江省唯一一个“全国二轮修志首批试点单位”,《萧山市志》的编纂工作由此开启。

  “这是我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工程。”历时十年,终成千万字,其间,所遇之困难无以估量,所负之劳苦无以言表。《萧山市志》凝结了500多人的心血,这其中,不但有编辑部人员“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孜孜以求,也离不开各相关镇街、部门以及热心文化人的默默奉献。

  面世后的《萧山市志》被专家誉为“20 年内难有超越之作”,不仅获得国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还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等海外知名机构收藏,并被收入OCLC(全球在线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的世界总书目(WORLDCAT)。其中,大规模开展社会课题调查、广泛多元地应用注释,被誉为“新修方志在学术上的两大突破”。

  2016年,区委党研室、区志办成立了萧山地方党史三卷编辑部、萧山区志编辑部(筹)、 萧山年鉴编辑部,通过超前谋划,推进史志鉴工作的全面开展。目前,已着手启动《萧山区志》。第三轮修志将要利用大数据的思维方式,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做好基础资料的征编、整合,同时,采用口述史的模式,记录萧山从一个县级市走向现代化国际城区的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转变和心路历程。


钱江晚报 萧山生活 x0004 读史阅志,找到回家的路 2017-07-28 4625531 2 2017年07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