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2版:从军旅文学看建军大业

是情感的激荡 是思考的成果

  我和陈灿同志认识,是2011年秋,当时我们中央第六地方巡视组去浙江,陈灿同志是浙江省纪委派给巡视组的联络员。他个头不高,很敦实的样子,话少,谦逊,工作非常认真负责。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慢慢熟悉起来,有一天晚饭后,在驻地散步谈到文学创作时,他对我说也喜欢写诗。这时我虽然已经离开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的岗位,但依然关注文学事业发展,对年轻同志,特别是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的同志,更多一份关心。我很高兴,就说有作品送我欣赏下。于是他送来新出版的诗集《抚摸远去的声音》。

  草绿色的封面,透出青春的活力气息。读了他的诗才知道,陈灿同志参加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山防御作战,身负重伤,在病床上躺了两年多。但无论在前线猫耳洞,随时准备为国牺牲,还是经受着伤痛的巨大煎熬,陈灿同志始终没有放弃对诗歌、对文学的由衷热爱。在前线没有纸,就写在香烟包装纸上;躺在病床上一动不能动,就口述,让护士记录。他的诗,在前沿阵地上传看,给战友提振战斗的勇气,在后方医院里传诵,鼓舞战友们战胜伤病,重回保家卫国的前线。当他刚能下床时,就拄着双拐,给一同养伤的战友朗诵《双拐》,把腋下的双拐赞美为人生河流中的双桨,在医院里引起了强烈反响。2012年,在杭州举行的“战士诗人陈灿诗歌研讨会”上,陈灿同志又一次朗诵了这首诗,我和在场的人都深受感动。

  经过七百多天的艰难治疗,甚至把腰间的骨头取下补到腿上,陈灿同志奇迹般地伤愈了。他走进了杭州大学中文系,成为当时杭州大学校园里唯一一名穿着军装的大学生。部队转业后,到浙江省委部门工作,经历过多个重要岗位,工作成绩突出。在繁忙工作之余,陈灿同志一直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笔耕不辍,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次获得各类奖项,被评为杭州市年度优秀作家。他还到中国作协所属的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交流,把自己战斗、工作、生活的经历和体会与其他作家朋友分享。

  虽然老山作战已过去三十多年,但那段烽火连天的日子,永远留驻在陈灿同志的心里。近年来,他数次重返当年战斗过的地方,缅怀牺牲的战友,考察边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在反复回忆、思考、体验已经逝去的战斗生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些情感的激荡和思考的成果,陈灿同志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集成了这本《士兵花名册》。这比在猫耳洞里小战士的“急就章”,又深刻了许多。

  陈灿同志是以军旅诗步入诗坛的。他的诗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一个“战士诗人”的崇高使命和强烈的责任感。读了他的诗给人以催人奋进、奋发向上的一种力量。同时,也是在诗歌艺术上努力探索追求的佳作。诗歌的韵律节奏、形象塑造、氛围营建等方式手法的运用都较为纯熟,和主题思想相映生辉,努力把主旋律内涵与现代艺术创作相结合,殊为不易。

  (金炳华,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党组书记)


钱江晚报 从军旅文学看建军大业 a0012 是情感的激荡 是思考的成果 2017-07-30 钱江晚报2017-07-3000009 2 2017年07月3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