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虾“复活”症结何在
本报评论员 魏英杰
许多人对青岛天价虾事件可能记忆犹新,但别以为这都成了记忆。近日,在青岛崂山区渔港水产海鲜餐厅,再度上演了一出天价虾“咬人”闹剧。
据网友微博披露,他们被出租车司机骗到这家饭店吃饭,原先被告知70元/斤的大龙虾,结账时变成368元/斤。结账单上,2.6斤的龙虾椒盐三吃,显示金额为956元。结果,他们被饭店人员逼着结账签字才得以脱身。7月28日,落款为崂山区消费整治办公室通过官方微博@崂山回应称,餐厅已联系网友退款并停业整顿。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一样的套路,两年后再度在青岛上演。2015年10月发生的青岛大虾事件轰动全国,致使“好客山东”招牌蒙尘。而在今天,人们免不了质疑:这两年,当地有关部门到底做了什么?为何还会出现这种欺诈消费者的现象?
上面提到的“消费整治办公室”,正是青岛大虾事件发生后,当地为规范餐饮消费领域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而专门设立的机构。市一级机构由市商务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同时在各区(市)成立本区域整治领导机构。同样是因为这次事件,青岛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为期一年(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的餐饮消费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目标是把青岛建设成为全国餐饮消费最放心满意城市。
但从这次事件的恶劣程度看,不仅上述目标没有实现,商户公然欺客的现象依然存在。商家如此肆无忌惮,只能说明相关机构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执法监督的震慑力不足。否则的话,哪怕有些商家贪图暴利,把价格定高一些,或者结账的时候加点价,也不敢像这样翻了5倍不止。这和公开抢钱有何区别?
不过,像青岛这次消费事件,当地还算及时处理。更多的情况是,旅客除了自认倒霉,根本投诉无门。比如,前阵子我们一行人在满洲里高大的国门脚下的一家所谓免税商店,就遭遇过类似消费欺诈行为。
这家商店是参观国门后的必经之地,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浏览。同行的朋友看上一只单肩皮包,服务员说是俄罗斯进口的,等结账走出商店才发现,皮包肩带上分明写着中文拼音。当折返回去和商店理论时,对方不仅粗暴地拒绝退换货,而且公然声称随便投诉。过后我们在微博上投诉给当地各个部门,结果如石沉大海,人家根本就不搭理。
类似现象,在国内不少旅游城市都能碰到。面对大量涌入的人生地不熟的游客,有些贪图利益的商家,难免克制不住捞一把的冲动。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的时候,可能气焰不那么嚣张,等到风声一过,各种乱象就死灰复燃。这就像一种顽疾,在损害国内旅游城市形象的同时,也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这说明,整治旅游行业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必须强化机制,常抓不懈,而不能抓一阵松一阵,更不能等到发生维权事件了才被动消极应对。两年前,一对青岛大虾重创当地旅游形象,而在今天,一盘椒盐龙虾又把当地的市场整治成果打回了原形。这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本报评论员
魏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