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英国人拍的纪录片,选了木心作为其中一集的切入
片中70多岁的世界级文学史家说——
我希望木心能满意我讲的
本报记者 马黎 通讯员 沈艳梅 马正心 王平
木心画作《会稽春明》1977~1979,17.8×33cm |
陈丹青没想到,2年前,木心美术馆一开,老师最喜欢的那些人:尼采、林风眠、莎士比亚,一个个都来到了乌镇,来到了木心身边。这一回,还一下子来了4位,好像是木心亲手策划了这些展览。
最后一课上,木心的话又跳到了陈丹青耳边,“伍尔夫夫人讲:‘我讲的话,你们不会懂的。’那时,她也快60岁了。我敢于讲,我今天讲的,你们可以在六十几岁时读。读了想:幸亏我听了木心的话。”
陈丹青把这段话放在了伍尔夫手稿的对墙上。
64岁的陈丹青,现在懂了吗?
钱报:这次大英图书馆做4位作家的展览,又是木心喜欢的作家,是您的意思和策划吗?
陈丹青:其实这次是大英图书馆主动到这儿来展。我们去年莎士比亚的特展有一部分展品想从大英图书馆借,但是他们没有。因为莎士比亚没有东西留下来,通过那一次认识了。认识以后呢,他们忽然发现,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之外,乌镇还有这么一个小馆,有这么一个木心对世界文学、英国文学有过这么多建树。再加上我们去年展览办得很认真,他们很认可。所以他们今年主动提出过来,除了在北京国家图书馆的部分文豪手稿展之外,再给我们4本。正好这4个人都是木心讲到的。他们为此专门来了3趟,这次亲自要把东西放到柜子里去。
我在美国呆过,美国的图书馆和美术馆经常举办手稿展,所以我们馆真的在做一件蛮奢侈的事情。但我现在仍然不好判断,这是一个小馆,大家从很远的地方来这里展览,我仍然无法知道,有多少人会对这个展览有兴趣,因为今天的人对文学已经不感兴趣了,尤其对19世纪之前的文学。
钱报:英国文学在木心的世界文学课里,是一个特别重的位置吗?
陈:我不会说木心特别赞赏英国文学,他讲到法国文学也是热情洋溢,讲到俄罗斯文学,也是味道好得不得了,讲到中国文学、美国文学、日本文学,他都有他的观点。
当然,谈到英国他总是会谈到莎士比亚。谈到莎士比亚,他就会跟中国的戏剧家比。意思是,莎士比亚是世界性的。面对这些作家,他既是鉴赏家,又是批评家,看到好的、不好的,都会说出来。
钱报:2016年英国媒体来馆里拍一个大型文献片,选了木心作为其中一个切入点,为什么英国人在这样一部纪录片中,选择木心?
陈丹青:今年12月底,这部系列纪录片《文明》将会播出,这是其中的一集。有意思的是,那么多中国当代书画家,他们怎么会选木心?
纪录片是分主题讲的,肖像画、历史画、风景画,风景画这一类,他们公认中国是世界上画风景画最早的国家。中国风景画如果从北宋算起,大概有1000年历史,他们需要有一个人物,或者说一个切入点来回头叙述。他们选择了木心。
导演4月份来了一次,看了场地和美术馆,7月,主讲人来了,一位文学史家,赛门·萨玛,他写过《艺术的力量》,趴在那儿看木心的画。然后系好领带,对着镜头开始讲,讲着讲着讲错了,再讲,讲完很疲倦,他70多岁了,他说:我希望他(指木心)能满意我讲的。
钱报:你问过主讲人吗,为什么会选择木心切入?
陈丹青:我问了,他说在他的画中,能看到灵魂。因为目前中国当代的水墨画家,顶多到清代,一部分明代,重视的是所谓的笔墨,木心重视的是灵魂。
关于此次大英图书馆珍贵手稿的更多故事,钱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大英图书馆收藏及策展部主管克里斯蒂安·詹森。请下载浙江24小时APP阅读。
特别感谢徐泊、朱琳,乌镇景区对本次报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