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天,老先生都在恒庐有个原创展,今年是第十年
曾宓自己这样说:可以看,不足览
本报记者 林梢青 通讯员 付玉婷 许溪
曾宓作品《可以看 不足览》 |
2013年秋天,画家曾宓在自己的书法展上说,近年画画没什么感觉,就不画了,但“我搞书法,是下决心的,以后要一直搞下去”。
曾先生没有食言。2017年秋天,依然是杭州南山路恒庐美术馆,人们等来了一场“不足览——曾宓丁酉年书法作品展”。
从传统意义上而言,书画本是一家,所以,即便曾先生反复强调找不到画画的感觉,但从书法上看,84周岁的他,依然创造力蓬勃,依然在求变。
对自己的创作保有敏锐觉察的曾先生,一定比所有人都更明白这一点。在书法与画之间,他对自己,一定还有期待。
四年来,这是自己的第几场书法展,连曾宓都很难算得清了。
数年下来,对于书法,他一如以往的诚恳与谦虚。这次的展览名字叫“不足览”,他专门创作了一件“可以看,不足览”,就挂在展览入口,落款是“一位八十叟的真言”。含义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看”与“览”之间的分别,又耐人寻味。
问曾先生:为什么取这个名字?“看”和“览”之间,又有何区别?
他答:“以往的书画展名大都自负,所以我取不足览。‘看’是眼见为实,是人的视觉与外界接触的开始,而‘览’要具备观赏与考鉴的内涵。我一直认为艺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目睹不少卓有成就的书画家,自足于名气和影响,最终止步不前。”
如此敏锐的觉察背后,是一个强大的自我——曾宓对艺术与生而来的自信,以及至今依然蓬勃的创造力。
尽管“字如其人”是一种可疑的说法,但放在曾先生身上却完全成立。你看他写“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肆意与饱满(出自《石涛画语录》,意思是我之所以是我,是因为有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何尝不是曾先生的心语。
关于艺术家的谦虚与自信,曾宓也有答案:“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我是一个愿意倾听别人不同意见的老者。避誉如谤,以谤为师,我也是一个个性很强烈的人。我知道个性和风格是艺术的生命,所以我又是非常自信的。”
曾先生多思而寡言,他很少这样郑重地回答采访的问题。但这次有点不同,提问与回答,都以微信间的“笔谈”完成。这篇报道来得也比较晚,周日展览就要结束了。
那是因为,开幕前夜,曾先生仍在发烧,当天为了不辜负一众等待的观众,拔了吊针来到现场,二十分钟后又匆匆告别。
待到他身体终于好些,昨天下午,七个问题,传给曾先生的助手,两个小时后,发回来七个回答。就像他的展览一样,简简单单,却充满惊喜。
但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想写的是一个艺术家更不为人知的日常,来自曾宓先生的女儿曾莹。
开幕前夜,曾莹在朋友圈里发了很长一段话,摘录一部分:
“每年金秋十月,都有一个父亲的原创展在恒庐举办,至今已有十年,十个展。别人眼里的轻而易举,其实都是体力和心力的巨大输出。”
“早春时分,父亲腰腿疼痛,几乎无法行走,更不用说提笔写字了。及至酷暑,身体刚好一些,就在连续四十多摄氏度的高温天里不停创作,终于赶在九月初完成。这七十二张书法新作里,有小不盈尺的信笺,有四尺对联,也有八尺整张的行书大篇。很难想象一位84周岁的老人,在两米多长的宣纸上挥汗书写的样子,这不仅是创作,也是生命力的爆发。”
曾莹说:书法不足览,深情实可佩。愿父亲身体健康,艺术长青。
这同样是每个喜欢曾宓先生艺术的观众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