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6版:悠游

4个故事,讲述你不知道的贵州

酒席刚开始,小伙们就开嗓助兴了
这张旧照片,记录了吴品仙领唱的瞬间
龙舟匠人张天荣
出征前的独木龙舟

  贵州是山的王国。下周,贵州省旅游发展大会即将拉开帷幕。作为知名的山地旅游大省,贵州的多彩人文也将借助此次大会,愈加为游客所认识。

  从6月起,钱报记者深入这座山的王国探访,为大家传递来自高原之上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见识少数民族在艺术审美上的独到之处,也可以看到异乡人富有远见的探索精神。

歌窝和歌师

  贵州多山,山连着山,山谷套着山谷,但,正是这些高山深谷的阻隔,才使那些侗族山寨如遗世独立的净土,那世代传唱的大歌,也得以保留、流传。

  这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歌窝”里的90后村民主任

  汽车在狭窄的山路里不断地攀爬拐弯,终于探入黄岗寨子。眼前一幕,像极了《桃花源记》里武陵人偶入桃花源所见的场景: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族人怡然自乐。

  这个只有300来户人的侗寨,把大歌唱得极为出众的一个寨子,也就是当地人所称的“歌窝”。

  当日寨子里有活动,中午就在露天空地上摆了几桌。菜不多,但每桌都搁着一小铁壶的自酿米酒。筷子刚拨动几口饭菜,劝酒歌旋即响起。待酒到七分醉,歌也就更浓烈了。

  “每次去参加比赛,只有黄岗的歌队被特批,可以喝酒。”村民主任吴显金一脸得意。在长期研究侗族文化的学者张庆巍看来,侗族大歌主要相当于《诗经》风雅颂中的“雅”部分,更多的是庄重的礼仪之歌,主要在重要的场合来唱。但黄岗的酒歌,除了表示礼仪的歌曲,也有不少“风”的内容,也就是以唱大歌的形式唱酒歌。

  吴显金,这个爱笑的90后村民主任,大学毕业后先在城里谋得一份工作,近些年才回到寨子里,娶妻生子。日渐多起的游客,给故乡山川带来了旅游商机,好多原先在外打工的青年,也因此陆续回来了。早前被迫解散的歌队,再度兴旺起来。

  侗族歌师吴品仙

  对吴显金而言,唱歌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事,但要把歌唱好,也离不开歌师的指导。

  第二天,我们又赶去百公里外的三龙村,在那里,见到了侗族大歌的国家级传承人吴品仙、省级传承人吴学桂、州级传承人吴美芳,相当于歌师里的大师级人物。她们都生长于三龙村,从小属于一个歌队,成年后嫁在本村,各家都相隔不远。

  三龙也是远近有名的“歌窝”。而跟黄岗的酒歌不同,他们更多唱的是讲述侗寨历史、伦理道德的叙事大歌。

  三龙是一个大村,由三个侗寨组成。村里原本有一座鼓楼失火,在原址上建了一栋两层建筑,作为侗族大歌的传习所。平日里,村民们就在那里练歌。

  吴品仙早在2000年,就在村寨小学主导了“侗族文化进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来学唱大歌。而今,教学面辐射到了幼儿园,才五六岁的孩子唱起童声大歌来,就像同龄的城里孩子唱“小燕子”那么朗朗上口。

  更让吴品仙自豪的是,她还有一个洋学生——英倩蕾,一位来自澳洲悉尼音乐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员。她在2004年寻到这个村寨,一待就是18个月,学唱、研究侗族大歌,并以此为课题,写下614页纸的博士毕业论文。

  没有文字没有歌谱的大歌是如何不走音地传承下来的?幼儿园萌娃演绎侗族大歌,扫描版面上的二维码即可看相关视频。

男人们的独木龙舟

  贵州台江县小河村,凌晨5点。杨秀和睡下没几个小时,就起床了。生火,蒸米。这些米,和刚宰的鹅,都要被搬上祭坛,根据当地的传统,举行祭祀仪式。

  因为天亮以后,这里的苗家人,就要迎来一年一度的盛事——独木龙舟节。在台江,这个节日甚至比春节还隆重。

  请龙

  每逢中国农历五月二十五(今年的6月19日)这一天,是龙舟节开赛的日子。但在这之前的一周,苗家人就忙碌开了。

  苗族独木龙舟节,历史悠久,从采木到凿舟,从下水到竞渡,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仪规,透露着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气息,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独木龙舟的特别之处在于“独木”,顾名思义,就是龙舟由单棵完整的树干木材制成。小河村就有一条这样船,被存放在村头的“龙棚”里。船长24米,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间能容四五十人。

  小河村的老人家说,这条独木龙舟,是用圣山上的神树做的,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他们认为,老树是有灵的。“树砍下来,不能在地上拖,必须由人扛着,不然灵气会被带走。”这样的规矩,60多岁的杨秀和也只是听爷爷辈的人说起过。

  木船很沉,几乎要动用全村的青壮年男子,才能将它抬动。整个抬船入河的仪式,被尊称为“请龙”。

  而这些美好的称谓,都来自于苗族的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巴拉河里有一位龙王,做了件坏事,将一个苗族的小男孩抓了去当枕头。老来得子的男孩父亲,为此与龙王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最终,老人降服龙王,救回了儿子。龙王的身体,也被降龙英雄砍成了若干份,沿着河水,散布到了各个村寨。

  因为这个传说,家住巴拉河流域的苗家汉子,就有了这样一个属于男人的节日。下至6岁、上至60岁的男性,都不缺席。

  匠人

  龙舟沿河而下,会路过巴拉河村。

  村里的张天荣老师傅,正是造船的匠人。作为独木龙舟锻造技艺传承人,附近村寨的龙舟,大多都是请他打造。

  而整个台江县范围内,拥有这门手艺的,只剩两人。

  打造龙舟全靠手工作业,砍、刨、削、凿,一根一根木头加工,让坚硬的木头编织出更结实的船身。然后,乘风破浪。

  “最有讲究的是龙头翘起的部分,弧度要精准,最高点距离地面刚好1.2米。角度不对的话,会影响吃水,划不快。”张天荣告诉记者。

  张天荣绝对是个好木匠。他家的两栋木屋,和屋里所有木头家具,都由他亲手打造。至于造船,全因情结,“从小就跟父亲学,喜欢。”村寨愿意出钱打造新船,是因为“风水”。村民祈望,有着千年历史的龙舟竞渡,能护佑代代苗家人,平安顺达。

  去年,隔壁的施秉县请他打了一条“巨龙”——长77.88米,耗费80多棵树的木材,能容108人。这样的龙舟自然不是用来竞渡的,而是作为发展旅游的一个表演项目,并去申报了吉尼斯纪录。

  整个台江只有两个人会做的独木龙舟为什么这么神圣?独木龙舟节,盛装的祭祀,英雄的赞礼,关注“钱报悠游天下”,回复相应关键字即可阅读完整文章。

  下转B7版


钱江晚报 悠游 b0006 4个故事,讲述你不知道的贵州 2017-10-31 5484978 2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