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y0007版:余杭生活

厉害了,她们拿下了余杭区
首个护理专业的国家级发明专利

  日前,由余杭五院护理团队设计发明的灌肠套件装置被授予国家发明专利,这是余杭区首个护理专业的国家级发明专利。

  这项发明是由以林艳丽为核心的五院外科护理团队集体完成的。从提出设想、改造设计、临床试验、申请专利到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整个过程共历时三年。该专利主要用于临床肠造口患者的护理工作,可有效解决肠道造口灌肠喷溅的难题。

  一个国家级专利

  是怎样诞生的

  余杭五院护理创新研究室副主任林艳丽说,这个发明专利的灵感,还是来源于临床工作。

  2013年的一天,当年还是外科护士的林艳丽像往常一样在上班。交接班时,同事告诉她,12床的大伯需要特别注意。这是一位刚从杭州转院回来的结肠癌晚期术后造口患者,因为肠梗阻,需要每天灌肠。“造口”的意思是指在患者的下腹部开个口,即人造肛门,患者的排便均从这个口子出来,而从造口内灌肠是件很棘手的事,容易引起喷溅。

  接班后,林艳丽和外科医生一起给患者灌肠,医生负责捏紧造口,她负责灌肠,家属则早早地准备好了脸盆和毛巾。尽管如此,污物还是喷溅到了医生、患者和她的身上,就连床上也弄得一塌糊涂。接下来的几天,林艳丽就一直在琢磨,如何才能做到既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又能保证病床的整洁呢?几天后,她拿着自己研究的新产品:“导尿管+造瘘袋+灌肠袋”的组合灌肠工具来给大伯试用,大家像之前一样都做好了准备,脸盆毛巾严阵以待,看着灌肠液从细细的导尿管慢慢灌进去,却没有再像之前一样喷出来,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渐渐地,病区的护士都开始在林艳丽的指导下学习使用这一工具。为了让它更加合理,她和同事不断改进,设计了造口灌肠专用的灌肠套件装置,2014年成功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相关的科研项目成功申请了浙江省卫生医药资助,并且纳入余杭区科技局重点科研项目。2015年,这一项目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进行临床应用,并现场与国外进口的造口灌肠设备进行比较。课题导师见到林艳丽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也是醉了,护士和患者都喜欢用你这个组合灌肠。”受到专家的肯定,林艳丽又开始着手申请国家级发明专利。付出终有收获,三年的努力,终于换来了这本专利证书,这对于林艳丽来说,简直就是一剂强心针。

  从临床到日常生活

  他们的发明无处不在

  其实,余杭五院还有许多低调的“发明家”,信息设备科吴浙君也拥有多项国家新型实用专利。比如:多功能多向氧气终端转扩张器和快速连接氧气减压阀,都是他从自身专业出发,考虑到临床工作的需要而研发出来的。

  吴浙君表示,设备科就是为临床服务,我们的工作都要站在临床的角度来考虑,怎样让医生更方便,让患者更安全。他说,我们现在的医疗区域会将氧气等接头固定在墙上,如果中心供氧出现故障,呼吸机这类设备就需要连接到氧气瓶上使用,而这就需要将相关配件重新安装一遍,既耗时还有可能耽误治疗。快速连接氧气减压阀是我们研发的一个直接安装在氧气瓶上的转换设备,呼吸机等设备的接头从设备带上拔下后只要接上减压阀,就马上能连接氧气,在紧急情况下就能节约许多时间。而且有了这个减压阀,在需要的情况下,在没有中心供氧的区域也能使用呼吸机这类急救设备。

  党政办的瞿楷校也是爱捣鼓小发明的年轻人,他说,医院里总是会有些粗心大意的患者,时不时就丢些东西在医院里,我们办公室里就有一些没人来认领的银行卡、就诊卡。今年他研究的《一种防止就诊卡遗失的装置》也顺利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创新发明

  我们都在参与

  2017年,医院还新添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适用范围涵盖临床、后勤、日常生活,全院职工创新积极性持续高涨。这与医院浓厚的科教氛围不可分割。林艳丽说,一开始,我们去创新去改变,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而当我们在创新这条路上越走越深时,我们发现,创新是需要一种情怀,创新能提高工作效率,创新能让患者受益,创新能让我们越来越快乐!


钱江晚报 余杭生活 y0007 厉害了,她们拿下了余杭区
首个护理专业的国家级发明专利
2017-11-10 钱江晚报2017-11-1000007;5574253 2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