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蚕匾成记忆 如今作画留纪念
旧时蚕匾成记忆 如今作画留纪念
海盐县通元镇长山河村以前是养蚕大村,可如今养蚕的人家,越来越少。这养蚕用的蚕匾,也几乎成了旧时的记忆。当地有位画家,他想法子将这蚕匾做成了纪念品。
陈书华是一名画家,在通元镇长山河村及附近一带,很有名气。从小就喜爱画画的他,油画、水彩画、国画都难不倒他,而他最喜欢的却是农民画,多部农民画作品获得省级、市级奖项。尤其是近两年来,农民画越来越受到欢迎,陈书华更是创作了不少好作品,村里还专门给他设了一个展示厅,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但最近,大伙儿都爱去他家里,看看他新奇的蚕匾画。“我在蚕匾上画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陆家桥,还有老式的渔船。”
旧时的记忆,是留在陈书华心中的珍宝。除了《陆家桥》外,《跳头》也是陈书华得意的一幅“蚕匾画”作品。“跳头”是一个地名,就在长山河村,这幅作品描绘的是陈书华小时候的跳头美景,也寄托了他对绿水青山的期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这样的农村景象,是陈书华绘画的主要题材。“我们这里的农村,就是养蚕、种田、割稻,特别是长山河这里,以养蚕为主,所以我的作品会比较关注蚕桑文化这一块。”陈书华说道。
原来,养蚕人家都有蚕匾,虽然陈书华家已经多年不再养蚕,可是他又舍不得将这废弃的蚕匾,当成杂物扔掉。于是,他便生出了在蚕匾上作画的念头。“现在要买这种匾,已经买不到了。我的想法就是把农民、农村的元素画到匾上,这样就可以把这些蚕匾保存下来,成为一种小时候的记忆,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看,让他们不要忘了我们的传统。”
陈书华说,在蚕匾上作画,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因为蚕匾由竹篾编织而成,质地粗糙,太精细的画作,就很难完成。一幅画,至少需要一天时间来完成。“蚕匾需要经过清洗晾干,然后再刷上一层白色底料,才可以作画,画起来要相当仔细才行。”
陈书华的笔下,既有蚕桑文化,也有旧时美景,这些都藏满了他对画画的喜爱,对消逝文化的惋惜。“我想画一套系列蚕匾画,以农村题材为主,再附带风景、花鸟。”
阿德讲:把农民画的元素融入到蚕匾之中,这也是乡土文化的别样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