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童频发,要像挤脓疮那样遏乱象
本报评论员 魏英杰
上海携程亲子园曝出虐童事件后,近日来有些地方学前教育机构也被曝光存在类似问题,但11月23日北京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传出的疑似虐童行为,再次点燃了无数网友的怒火。扎针、喂药、疑似猥亵……从幼儿园家长口中说出的这些词汇,真的就像一根根针,刺痛了公众的敏感神经。
目前,北京朝阳区教委和警方都已经介入调查。昨晚,针对网曝个别幼儿园存在“虐童”现象,教育部作出回应,责成地方有关部门立即启动调查,尽快查清事实真相。在这所幼儿园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或许很快就能水落石出。但虐童行为在各地时有发生,一些幼儿园老师、护工对待儿童的手段恶劣,却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许多人都不禁会问:为什么虐童事件在幼儿园如此高发?很多网友也在争论,究竟哪些成因导致了虐童案的发生。有人将虐童案归结为法规不健全与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也有人认为是幼儿园教师、护工群体收入过低、素质参差不齐所致。还有人指出,学前教育的市场不够发达,门槛过高,导致发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比如从法规制度建设来说,国内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法》迟迟尚未出台,缺乏总体规划和法规约束。又比如,有人仔细计算过,在许多地方,幼儿园老师的收入水平还不如保姆等务工人员,加上幼教师资严重短缺,造成大量非幼师学历、缺乏幼教经验的从业人员进入,这极易造成从业人员的心理不平衡,进而产生消极、粗暴对待工作的做法。
问题是,无论是法规完善还是社会资源的分配,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立竿见影的事情。一头是虐童案频现的“火山”,另一头是点滴进步都有待于时日的“海水”,等到“海水”浇灭“火山”,那要到何年何月?难道,现如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不断击穿人性底线的事件发生?当然不是这样的,何况一个社会的进步也不可能以这种方式呈现。
幼儿园虐童事件,实际上就是学前教育领域的“脓疮”。为今之计,重点在于挤出“脓疮”。而要做到这点,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官员政绩与幼儿园监管直接挂钩。对于虐童事件,必须是零容忍、零发生。所以,不仅要建立幼儿园与辖区官员(镇、街道一级)联系制,还要将幼儿园管理纳入政绩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一旦辖区内发生虐童等恶性问题,联系官员与主管部门官员应当引咎辞职。
与此同时,要加强幼师资格审核,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对那些明显不合适从事幼教职业的,应坚决清除出师资队伍。
目前,教育部已部署幼儿园办园行为专项督查,但是虐童案具有隐蔽特征,加上证据难以收集,采取类似专项行动的办法,只能起到一时的震慑效果。更好的办法,就是在加快完善法规制度的同时,将其纳入官员绩效考核体系,以此提高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监管力度。
治标不如治本,但不是说治标就不重要。眼下,针对虐童事件,“治标”显得尤为迫切。
本报评论员
魏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