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益应该做什么?从根源上改变教育不公平
本报讯 1月6日,第五届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在杭州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公益组织负责人、名师、教育大咖齐聚一堂,共商如何创新教育公益方式。
在会议上,不少大咖都提出了自己对“教育公益”的理解。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骆筱红说,作为本次双年会的承办方,他们把年会的主题定为“反思,创新突破与适性落地”,希望通过与全国各个教育公益组织的沟通、碰撞,通过创新模式来寻找一条适合现代社会的教育公益之路。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要变“旧公益”为“新公益”,不再亡羊补牢,而是从根源上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不公平的状况。
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创始人张轶超,他有两个反差比较大的身份,一个是一所知名民办双语学校的老师,一个是民工子弟的辅导员。10多年前,张轶超就曾在上海的民工子弟学校教书。他感慨:“时代在发展,和一些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相比,民工子弟也会打王者荣耀,但无论是应试成绩还是学习能力,他们都远远比不上前者,他们的学习思维跟10多年前没有变化。”
这位获得第三届“全人教育奖”荣誉的教育公益人,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教育公益不仅要为孩子们‘打破’教育资源壁垒,更要从源头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学习观,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在教育公益这个领域,还有不少地方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借鉴国外教育公益的成功案例,灵活应用,为中国的教育公益事业做出更多贡献。”杨东平说。
本报记者 梁建伟 通讯员 杨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