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3版:特别报道

回忆·那些身在异乡的女知青

档案背面,究竟有怎样的故事,袁敏格外关注其中女知青的抉择
当时有公社领导坚决反对当地的小伙子追求女知青,这是为什么

当年杭州知青的生活照。
(袁敏提供)
当年杭州知青的生活照。
(袁敏提供)

  袁敏小心翻开这些被遗忘的档案,有的纸张已经黏连,即使再小心,还是会被撕破,有的字迹模糊,纸张边缘已经发黄。

  6本档案中的1000多名知青全部来自浙江,其中兴隆公社这一本,记载的有300多人,基本都来自杭州。

  “大部分都是学生,杭一中、杭女中、铁路中学、十一中、十二中。还有大概10个是来自杭州市福利院的孤儿。几乎每个知青的父母都有政治问题,包括孤儿。”有些人名,袁敏已经很熟悉,“之前接触、走访过。”

  迄今为止,袁敏已走访了其中的80多人。

  他们各自人生的故事曲折悲壮,残酷中有温情,有的在当时戛然而止,有的则延续至今,却无一不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特征。

  那些血泪经历被他们藏在心底

  从寻访开始,袁敏就多次参加知青们大大小小的各种聚会。

  “聚会上,大家回忆的都是当年的开心、快乐,很少提及苦难。”在慢慢地接触和深聊中,袁敏才发现,那些带着血泪的经历,每个人都是把它藏在心底,不说,但却并没忘记。

  当年的兴隆公社里,有一位19岁的女孩,父亲是杭大老师,她的母亲早已去世,两个哥哥疾病在身,父亲一直将聪明伶俐的女儿视为掌上明珠。

  这个女孩多才多艺,会吹笛能唱歌,和当时很多年轻人一样,怀着一腔热血插队下乡接受改造学习。

  女孩下乡第19天,和同伴们出去砍柴,返回时,一行人坐在马车高高的柴垛上,蓝天,白云,年轻人们高声放歌。

  这群从城里刚刚下来的年轻人,干农活的经验并不足,自然也不知道自己捆绑的柴垛并不牢固,而这种不牢固在崎岖的山路上就是一种隐患。

  果然,马车下坡时,木柴翻滚下来,这位19岁的女孩一下子被从马车上甩了出去,就在这一瞬间,失控的马车从她胸前硬生生碾压过去……

  在那样的小山村里,几乎谈不上什么医疗条件,即便是最近的卫生院,也要辗转几个小时才能到达。当被送到医院时,女孩反复地问同伴,我会死吗?我会死吗?同伴拉着她的手说,不会,你看你都没有流血,你不会死的。其实,女孩的肺已经被马踩烂,肋骨全部踩断,在同伴的鼓励声中,女孩还是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女孩出事后一周,父亲的第一封家书才从江南辗转送到公社,信里满满都是鼓舞的话:你要好好表现。

  “和她一起下乡的都是她的同学,当时所有人的感觉就是懵了,哭不出来,傻在那里。对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这个刺激太大了,这大概是她们第一次直面死亡。”多年以后,当年的见证者们再说起此事,记得每一个细节。

  因为下乡时间太短,女孩连张照片都没有留下,那场追悼会上,是同去的知青们素描了一张她的画像作为遗照……

  对知青一代来说,不少人都在那段岁月中,直视过这样惨痛的事件。

  “但又很少看到他们沉溺其中,苦难反而会让人变得更加坚韧,这大概也是那一代人的纪念方式。”袁敏说。

  苦到绝望时恨不得马上嫁人

  插队的生活有多苦?袁敏走访中,不少女知青都这么说:“如果当时有人能帮忙在垅上干活,或者有人能给口吃的,恨不得嫁给对方。”

  繁重的体力劳动、终日填不饱肚子,对于这群不足20岁的年轻人来说,日子并不好过。

  袁敏接触过一对姐妹,姐姐当时18 岁,妹妹16岁。妹妹下乡没多久,受不了这种苦,动了嫁人的念头。

  “当地不少小伙子都会追求女知青,用的方法就是帮忙干农活,特别是一些大婶大妈,想找媳妇,会时不时给这些女孩端点吃的,一个煮鸡蛋,一碗棒渣粥 ,就会让女孩子觉得温暖,以为找到家了。”袁敏说。

  妹妹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想要嫁人,“毕竟结了婚,就能有饭吃,填饱肚子。”

  姐姐知道后,极力反对,甚至不惜动手打了妹妹。但是这样的反对,在残酷的生存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妹妹就这么仓促做了决定。

  事实如姐姐所料,结了婚的妹妹并不幸福,夫妻之间基本没什么交流沟通,两天小打一架,三天大打一场。

  知青可以返城之后,姐姐很快回了杭州,妹妹因为已经在当地结婚,无法回来,但几年之后,因为无法和老公生活下去,抛下户口,带着孩子回杭。

  因为勤俭能干,妹妹勉强维持生计,谁想到不久后,老公还是从东北追了过来。“虽然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但是一个屋檐,两口锅, 三个房间 ,吃饭分开做,水电费AA。”

  袁敏见过妹妹,她对当年的决定后悔不已,但在那种际遇下,大概很难判定自己的决定合不合适。

  一位如今事业有成的女制片人,在和袁敏交谈时,说自己当年也有过嫁人的一闪念。面对一望无际的垅,真是觉得绝望和弱小,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来帮忙,恨不得立刻嫁了。“那种境况让你放下原来的心高气傲,让你觉得自己连选择的资格都没有。”

  这些南方孩子终究是要回去的

  在袁敏的追访中,像妹妹这样的大有人在,而因为婚姻留下的,很多都并不幸福。但也有当地人,在女知青们坚持不住时,适时提醒了她们,让她们感恩至今。

  袁敏讲了一个她走访到的故事:当时在兴隆公社,有两位领导是坚决反对当地的小伙子追求女知青的。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些闺女都是南方孩子,终究是要回去的,在这里安家就被绑住了。

  那位女制片人就是这样被拉回来的,“他们在当时开明地看到了城乡差别,看到了地域差异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认识到家庭出生带来的或多或少的烙印。”

  时至今日,两位当年的公社领导,一位已经去世,但每年都会有知青去给他扫墓。 “我这次到富锦,也去了他的墓地,摆着花圈和祭品,一看就是经常有人拜祭的。”袁敏说。

  对知青们来说,这些大概就是残酷岁月中的温情。

  而这种温情一直延续至今,返城之后的知青,10多年前,集资在富锦当地修了路。还组织起来帮助当地的农户销售大米、豆油等农产品。“那里的大米品质很好,但是农民缺乏包装和营销意识,在杭州的这些知青就通过网络帮他们宣传,推广。”

  袁敏说,这样的事例在她的追访中,比比皆是,“知青离开之后,双方的情谊未断,这也是能让他们一直感念那段岁月的原因之一。”

  ●1966年6月1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本年度高校招生推迟半年。由于“停课闹革命”,高校从1966年至1969年四年停止招生。1970年后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68年12月22日

  《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66年至1979年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达1600多万人。

  ●1978年10月31日-12月10日

  国务院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调整政策,在城市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行业,为更多的城镇中学毕业生创造就业和升学条件,逐步缩小上山下乡的范围,有安置条件的城市不再动员下乡。

  ●1981年11月

  国务院知青办并入国家劳动总局,历经20余年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结束。

  摘自新华社《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


钱江晚报 特别报道 a0003 回忆·那些身在异乡的女知青 2018-01-17 6341384 2 2018年01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