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杰:我们都应该尽自己的职责
或许是经常和孩子接触的缘故,他觉得儿科医生是一个内心明朗的群体
生离死别他大多记不清了,记住的是那些暖心的事,比如孩子送他的折纸
本报记者 史春波 文/摄
医院里从早到晚患者不断。 |
等儿科医生陈振杰下班,他开车送我去地铁站,一路上下着大雨。
我们的聊天从他的车开始。他开着一辆suv,结婚那年,岳父送的。
“按照我自己的工资水平,当年我只想买个新款桑塔纳。”他笑着说。
这段时间,儿科医生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一篇文章在网上热传《一个儿科医生的口述:我们赶上了一个很糟的时代》,我问他的看法。
“我觉得,这不能说是一个很糟的时代”,陈振杰这样回答,“一个人改变不了时代,只要每个人尽自己的责任心,世界就会很美好。”
他给记者讲起他做儿科医生的故事,以及对这个职业的一些个人理解。
我改学了儿科
我出生在1980年,2004年从浙大医学院湖滨校区本科毕业,当时是有机会读外科的研究生,我没去读。
因为毕业时,我被一家很不错的医院录用了,这样的机会难得,于是,我一边工作,一边读研,读的是儿科危重症专业的研究生。当初的想法很简单,儿科是和孩子打交道,相对也比较干净,我挺喜欢的。
另外,孩子的父母大多是80后或者更年轻,我也更喜欢和同龄人沟通,因为这个年代的人受了较好的教育,素养会好一些,也容易接受一些科学知识。
读书的时候,我就觉得儿科的老师特别地细心和认真,让我看到了老一辈学人的那种严谨做学问的踏实。这也是我喜欢的一个原因。
我受的教育比较传统,相信行行出状元,每个专业你只要用心做好,就能出人头地。我读研的同学也有转行的,但不多,我印象很深的是一名女同学,当时成绩是数一数二的,后来她去做了药品行业,现在也很成功,有时候,孩子生病了,也会来我这里看。我们问她后悔吗?她说不后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我们也不后悔。既然做了这一行,就要踏踏实实地做好。
这不是一个很糟的时代
这是一个很糟的时代吗?我觉得不能这么说。
时代是好是坏,你一个人是改变不了的,我们只有去适应,也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看医生,最重要的,我们每个人应该有责任心,尽自己的职责,这样世界就会很美好。
还有,现在的医改,对我们儿科医生来说,总体还是挺给力的。我举个例子,比如门诊费也提高了,这是医生价值的提升。现在挂个儿科号是二十来块,有时候我也坐特需门诊,挂号费80块。和国外比这个价格还是很低的,低了很多,去年我去美国学习了两个月,那边一个儿科号是100美元,做一次普通CT是5700美元,国内只要两百来块。
现在儿科医生看病确实辛苦,大家都希望收入和付出成正比。做医生其实是发不了财的,我们也没多少要求,只希望收入对得起自己的付出。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儿科医生觉得,这不成正比,这也是他们心态失衡的重要原因。
我这样的杭州本地人还好,至少没有买房的压力,但对很多外地的同事来说,生活的压力还是挺大的。
有时候,我也会去坐夜诊,也就是自己给自己加班,一个月会增加些收入,但是这样太累了,因为白天你还得上班。
儿科最考验基本功
平时我主要是在重症监护室和急诊抢救室工作的,这里有一个强大的团队。作为重症和抢救医生来说,最大的快乐是能帮助孩子脱离病魔,这种快乐比得到任何物质上面的回报都要珍贵。
我们儿科医生是一个内心明朗的群体,或许是经常和孩子接触的缘故吧。
不过,这也特别考验医生的基本功,因为孩子的表达交流不会像成人那样顺畅,免疫功能也没有成人完善,所以病情的变化会很快,这就需要你的判断力和基本功。
有的家长认为,看看几个检验指标就能判断了,这可能吗?那每个人都可以是医生了。
还有一个现象,现在不管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涌,比如感冒,很多其实是可以在社区医院看的,而且,国内来说,浙江的分级诊疗还是领先的。
我觉得,一方面是很多人对疾病缺乏科学的认知,需要更好的普及;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缩影,当前很多人焦躁的一个缩影,都在争夺最好的社会资源,都在焦躁地生活,医疗如此,教育也是如此。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更愿意记住人心的温暖
见过了多少生离死别,我自己记不清了。我更愿意记住的,是那些暖心的。平时,我也会遇到一些孩子,他们在看病结束了,给你留一个小礼物,叫声“医生叔叔”,表示感谢的,我觉得也很暖心,有时候是一个折纸,有时候是一个小花。
有时候就诊时,孩子会对压舌板表现出好奇,我也会拿几个干净的直接送他们。
说起印象深的故事,比如2011年,我们抢救最美妈妈吴菊萍救下来的孩子妞妞就是惊心动魄的过程,说实话,压力很大,但是结果很好,也是我们医院和科室综合实力的体现,现在每年我们科主任还会去看望妞妞,这是很暖心的事情。
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2014年底,我们抢救过一个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萧山小女孩,当时在监护室治疗时间有一个月了,情况非常糟,不仅没有起色,反而越来越差,花了不少钱,连我们医务人员都觉得希望不大了,我就和家长多次谈过话,有时候甚至是自己下班后在监护室和他父亲一两个小时地谈,不可否认,当时反复谈话有一部分我担心的原因,家属花了那么多钱,如人财两空,难免会有想法。
可是这位爸爸非常通情达理,说了一句:医生,钱的问题您不用担心,一来目前我还有些能力,再则,我所有的钱最后也是女儿的,只不过是早给晚给而已,现在她没了,以后我也没有机会给她了,所以现在花在她身上我绝不后悔。看得出你们医生已经尽全力了,最差的结果我都能接受,你们不要有负担。
这话当时震撼了我,那次谈话后我想,一个父亲能这样说话,是要有多坚强和深沉的父爱?只要他的希望还没有破灭,有什么理由我们医务人员先放弃?后来经过监护室持续近3个月的不懈努力,这个孩子居然奇迹般地康复了,只留下了微小的后遗症。
我感慨孩子有时真如绝壁上的一棵草,顽强到你无法想象。几年了,这个爸爸每年都会带着孩子来看我,给我带土产和水果,当面和孩子讲这个是你的救命医生叔叔,要永远记着他,当然,救治她的是我们一整个医疗团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