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股暴跌,监管也应反思
本报评论员 魏英杰 |
经过长达9个月超长停牌的乐视网,昨日终于复牌交易。在历尽乐视生态大崩塌、重大资产重组失败等险境过后,乐视网也毫无悬念地迎来了开盘跌停,超过117亿元的近850万手卖单,将这只股票死死按在跌停板上。
停牌前,乐视网股价为15.33元,而根据机构预测,乐视网最新估值仅为3.91元左右,这意味着等待乐视网的还有多个跌停板。这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乐视网在最高峰的时候,市值超过1600亿元,比同时期万科的市值还高,如今乐视网市值仅剩550亿元,而按照最新估值,其市值仅为150亿元左右。换言之,当初贾跃亭减持乐视股份拿到的现金,差不多就等于现在的一个乐视网了。可怜的是扮演白衣骑士的孙宏斌,同样拿了150亿元驰援乐视,结果身陷泥沼,当众挥泪。
但更可怜的还是广大散户,也就是那些掏光现金买乐视网股票,试图在股市里淘金的中小投资者,面对被死死封住的跌停板,只能欲哭无泪。网上有一篇公号文章,作者就是在乐视股价仍在高位的时候全仓买进,结果出逃不及,只能坐地板,眼睁睁看着半辈子赚来的钱化为一堆不值钱的股票。文章催人泪下,只是正如这位作者所说,毕竟是他自己按下的买进按钮,结果只能自己去面对。
道理确实是这个道理。股市那句颠扑不破的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可不是乱说的。投资是自主行为,每个人都要充分考量自己的资金实力,投资方向,对准备投资的股票做好公司研判,并做好最坏的准备。高收益往往也意味着高风险,全仓半仓买进,并不只是数字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人民币,是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倘若不具备面对风险的投资者心理,一旦遭遇股价大跌,就会很受伤。从这个角度来讲,自己买的股票,含泪也必须吞下。
然而,从监管的角度,从投资者保护的立场出发,事情则不是那么简单。这里有一个问题:曾经风光无限、俨然A股明星的乐视网,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地步?这难道仅是公司扩张过快、运营不当、投资失误?
很大程度上,这些因素确实是造成乐视控股(乐视网母公司)危机频现、拖累乐视网的重要原因。但我们现在也知道:乐视网与乐视控股其他公司之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交易,导致债务结构极其复杂;乐视网上市后财报长期盈利,而在乐视危机凸显后,财报立马显出原形,仅去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16.53亿元,似乎验证了此前财报注水一说;至于贾跃亭的减持行为,在当时就引起巨大非议,其后他公然违背承诺,从乐视网撤回借出的资金,也已人所共知……
那么,所有这些问题,为何在过去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不难想象,如果监管层和交易所当时足够重视,及时发现问题,依法发出监管函和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或可更多地避免投资者误判。当然,这并不是说监管部门从来没有对乐视网采取过什么措施,而是想说,面对像乐视这样的问题上市公司,监管层还能做什么?从这个角度看,乐视网不失为可供监管部门反思的一个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