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知识产权法庭增员提效
让司法改革红利最大发挥
本报记者 杨茜 文/摄
省政协委员、民盟宁波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郭强,通过近十年的工作经历,深深感受到,浙江对知识产权这一块的重视,正不断往前推进。
为知识产权法庭增员提效
让司法改革红利最大发挥
2017年9月8日,杭州、宁波知识产权法庭分别在杭州、宁波两地正式挂牌成立,各自跨行政区域管理浙江省的重大知识产权案件。
“这是一件好事,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推进,也是对知识产权保护和司法审判的重要探索。” 然而,他经过调研发现,浙江设立的知识产权法庭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郭强介绍,以宁波为例,宁波知识产权法庭共配备各类在编人员13名,其中员额法官6名,行政编法官助理3名,事业编书记员3名,法警1名。
法庭成立以来,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民事纠纷427件,其中,跨区域管辖的专利纠纷155件;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491件,其中跨区域专利纠纷49件。全年专利收案494件,结案320件。2017年全年,审结各类知识产权纠纷1203件,扣除著作权批量案件后共审结564件。截至2018年1月9日,全庭未结案416件,单人(一个工作人员)最高未结案数量达87件。
“这些数据说明,案件增多,但办案人员不够。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案件积压,拉长审理的时间,不利于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郭强说。
所以,他建议,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省编办应统筹安排知识产权法庭员额法官编制,以管辖的区域和案件量为依据统一调配全省员额法官编制,通过增加员额法官有效减少案件堆积数量,从而降低司法保护所需的时间,让司法改革的红利尽可能发挥到极致。
本报记者 杨茜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