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2版:全民阅读·经典咏流传

专访《经典咏流传》音乐总监刘卓
16首诗变成歌,怎么唱,谁来唱,都有故事和讲究——

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一夜爆红
幕后的故事你不一定知道

刘卓的工作照

  这几天,“苔”突然成了各大音乐APP搜索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这首静静躺了300年的小诗,因为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被改编后质朴的演唱,一夜爆红,全网播放量已经接近5000万。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苔》这首歌,最初只是一段吉他简单弹奏的小样,歌词也只有诗歌本身的四句。但经过《经典咏流传》幕后音乐团队的“妙手生花”,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这首真挚、动人的完整歌曲。

  “(我)在这档节目音乐部分花的时间精力,比《中国好声音》多一倍。”作为《经典咏流传》的音乐总监,刘卓告诉记者,节目录制期间,自己每天要在家声情并茂地吟诵古诗,“就为了揣摩最合适的韵脚。”

  为了给那些隽永的诗词穿上最适合的“外衣”,找到匹配度最高的旋律和演绎方式,《经典咏流传》的每首歌,都会先做好几个版本。“只有这样,才能在观众心中形成最高的记忆度,从而对每一首古诗词起到最有效的推广普及作用。”刘卓说。

  《经典咏流传》目前才播了3期,但16首歌中,像《苔》《墨梅》等不少歌,已经成了一些人手机里的单曲循环。刘卓打趣说,几天听下来,保证大家歌会唱了,整首古诗词也能背了,“这不正是推广传统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吗?”

  《苔》从三百年

  低调穿越而来

  “《苔》孤独了三百年,现在这么火,你之前有想到吗?”刘卓想了想,说了八个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刘卓最初收到的《苔》的小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四句词,加上梁俊简单的弹奏,还有一个女学生轻轻的哼唱,就没了。

  “胚子”是好的,但要搬上《经典咏流传》的舞台,这还远远不够。整个音乐团队要做的,就是怎样组装搭配,尽量呈现一首完整的经典原创作品。

  首先是确定谁来唱,节目组起先圈定了不少大牌歌手,但再三讨论,还是决定让梁俊带着孩子们一起唱,以最本真的方式呈现。

  然后,词肯定还要扩展。刘卓找来了自己的老搭档、词作者二水,理由是他刚当了爸爸,写《苔》这种跟孩子、希望有关的歌,应该会比较有感触。

  果然,二水很快就完成了主诗词之外的歌词创作,那句“你是拼图不可缺的那一块”,让不少听者潸然。

  在梁俊主旋律的基础上,刘卓又请来了好朋友韩雷,把整首歌“曲”的部分进行了完善,“因为韩雷擅长的就是民谣风格,跟《苔》需要的表现形式是最吻合的。”刘卓告诉记者。

  这些用心的词曲“加工”,再加上情怀满满的支教老师、纯真朴素的山娃子,清代大才子袁牧的诗词,确实构成了一首歌打动人的所有元素。

  王冕给出了

  重量级的编曲难度

  对于《经典咏流传》的音乐团队、表演嘉宾来说,最难之处在于,每一首歌的“歌词”都是几百年前就写好了的,“这些都是历史上最经典的诗词,你不可能随意去掉一个字或者加上一个字。”刘卓说,旋律和编曲,只能尽量做到最接近诗词要表达的意境,“就像这个人已经长好在那里了,你需要做的,是给她搭配合适的妆容和服装,在凸显她的整体气质。”

  这几个月,刘卓的工作室、床头,随处可见诗词的打印稿,经常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抑扬顿挫地吟诵古诗。

  一首词,要变成一首歌,韵脚怎么拿捏,这个音是高还是低……种种问题,在开始动手之前,都要考虑得非常清楚。难怪刘卓会感叹,平均每首歌,自己花的时间精力几乎比其他综艺节目多一倍。

  像杨洪基演唱的《临江仙》,词和曲本来就已经有了,刘卓和乐队要做的,就是进行二次创作,让这首歌更具时代感。

  谭维维演唱的《墨梅》就不一样了,“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原本只有元代诗人王冕的词,曲子是完全重新创作的,这个又是完全不同级别的工作量。

  如果表演嘉宾本身是唱作人,就相对会轻松一些。比如唱《三字经》的王力宏,他来的时候就把全部编曲的Demo都做好了,包括他会怎么弹怎么唱,全都已经定了。这种情况下,刘卓和乐队只要做好配合工作就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刘卓的团队可以完全放松,因为每位艺人的现场彩排时间基本只有一个钟头,“所以我们乐队会提前两三天,把所有东西排练到最细,这样艺人一来就能做到无缝对接。”

  《送别》的编曲

  做了5个版本

  为了做好《经典咏流传》,刘卓早早就准备好了自己的人才库,里头有一些著名的词曲创作人、编曲人,还有从《中国好声音》等综艺节目中崭露头角的年轻创作人。

  在这个“中央厨房”里,“大厨”刘卓会根据每首词的风格,找到最匹配的创作人。比如参加过《中国好声音》《梦想的声音》等节目的何家乐,擅长写舒缓好听的曲子,一些婉约的词就可以交给他;比如一些气势磅礴的诗词,刘卓则会找擅长摇滚、R&B的创作人来担纲。

  换句话说,抠细节+量身定做,是《经典咏流传》音乐部分最大的特点。

  像《送别》,因为之前许巍、朴树都有过惊艳的演绎,所以节目组特别重视,也有不小的压力。光是演唱的候选人,就前前后后找了5个。

  “我们就跟着做了5个不同的编曲版本。”刘卓说,不同艺人来演绎《送别》,音色、气场、风格都有差别,必须针对每个人的特色给他(她)不同的编配,“哪怕只有细小的差别。”

  所以在沙宝亮版《送别》之前,还有过男女生对唱、女女对唱等版本,尽管观众在荧屏上都看不到了。

  还有尚雯婕唱的《花木兰》,民族大鼓、唢呐、古筝古琴,再加上“小花木兰”们河南豫剧的腔调,你可能会惊叹,“这还是尚雯婕吗”?!

  刘卓说,其实尚雯婕自己最早做的版本,是比较偏欧洲的电子风。整个节目组一讨论,发现跟舞台上要呈现的状态反差太大,然后连夜跟尚雯婕团队电话会议。

  “后来我发现,她有一首歌叫《最初的信仰》,那个感觉跟《花木兰》要表达的东西很接近,就提议能否往哪个方向去调整。”几番调整之后,就是最终呈现在屏幕上的,民族元素与现代音乐碰撞出火花,突破了国乐的传统思维空间,由此展现出了别样的英雄范儿。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经典咏流传 a0012 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一夜爆红
幕后的故事你不一定知道
2018-02-25 钱江晚报2018-02-2500006;钱江晚报2018-02-2500013;钱江晚报2018-02-2500008 2 2018年02月2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