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省社科院研究员莫艳清
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乡贤
“乡贤”是一群怎样的人?未来的乡村振兴,乡贤怎样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钱报记者对话浙江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莫艳清。
记者:当下社会学界怎样定义乡贤?“乡贤”是否发生过变化?
莫艳清:较为公认的定义是:“有资财、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能影响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的贤能人士”。当下的乡贤,除了离乡和在乡的成功人士,还包括带着资本下乡的城市人、文青(大学生村官)等。当然,乡贤的主体是居住在乡村、有为推动乡村发展主观意愿的复合型精英。
乡贤角色的演变,从传统乡土社会时期的“社区保护人”、人民公社时期的“国家代理人”到改革开放后的“能人”。当然,无论传统乡土社会时期的乡贤,还是当下社会的乡贤,都具备这样的角色特征:知识广博、资财丰厚、品德高尚。
记者:在你看来,乡贤对外桐坞的发展起到哪些作用?
莫艳清:不同类型的乡贤依据自身资源和优势在村落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外桐坞村,有着与其他村落相似的道德型乡贤(传统型),这类乡贤主要是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和村内“明白人”,他们为村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化矛盾,凝聚了推动村落发展的正能量。
财资型乡贤(经验型)在外桐坞村的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主要为有经商和管理经验的经济能人。他们在村落发展陷入危机时,挺身而出,与村内的老党员、老干部们一起整顿村落,推动村落发展步入正轨。
新型“企业家型”(知识型)乡贤,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党政经一体的“铁腕精英”,在外桐坞村主要是“带头人型”精英张秀龙,他在外桐坞村再造过程中扮演美国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笔下的“企业家”角色,因村制宜,筹划出新的发展路径,是外桐坞村实现再造的功臣。
记者:你认为乡贤对今日乡村之发展有何意义?未来的乡村需要怎样的“乡贤”?
莫艳清:乡贤能够凝聚乡邻,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就业增加和公共事业发展,通过建立共享的价值规范体系,为乡村提供一套行动准则,为村民自治提供保障。
乡村振兴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各种类型的乡贤,大体说来需要知识型乡贤、财资型乡贤和道德型乡贤三类。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不能是暂时的,要建立一种长效的参政机制,不同类型的乡贤要发挥他们不同的作用,参与乡村不同公共事物的治理。
本报记者 黄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