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8版:名医馆

气温大起伏,小心脑血管中招

1070例急性脑梗患者统计分析,最小的患者仅16岁,最大的有107岁
七成患者没及时送医,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窗口

  周末艳阳高照,昨天冷风嗖嗖,前后温度打对折。如此大变脸的天气正是脑梗高发期。昨日,钱报记者打听了一圈,每逢降温生猛,杭州各大医院神经内科和急诊科就会有许多脑梗患者。

  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一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最小的患者仅16岁,最大的有107岁。其中八成患者送医前都认为“休息一下会好的”,结果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中华医学会浙江省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胡兴越介绍,脑梗最有效的溶栓黄金时间窗在发病4.5小时以内。

  邵逸夫医院放射科主任胡红杰提醒:“受到‘三高’、不良饮食等影响,近些年脑梗病人越来越多,接诊人数每年都创新高。青年卒中病因上与老年人有所不同,比如动脉病变中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如夹层、Moyamoya病、动脉炎等在青年人中更常见。”

  千余患者统计

  做到及时送医的仅三成

  据统计,在中国,平均每21秒钟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病死率居所有疾病第1位。存活的患者中,约有75%遗留有不同程度残疾,其中40%为重度残疾。对于中风而言,如果快速送医,用静脉溶栓与动脉取栓,可以降低50%的致残率。

  昨日下午,钱报记者请邵逸夫医院卒中中心对2017年接诊的急性脑梗患者进行了数据统计(详细分析见附图),共计1070例患者,并对性别、发病及送医时间、基础疾病等信息进行了总结。这个数据样本,基本能反映出全省脑梗患者发病的情况和规律。

  统计发现,千余患者中仅三成患者送医比较及时。其中就有一位杨大妈。杨大妈,杭州人,69岁。

  杨大妈平时生活还算规律,晚上10点多入睡,清晨5点多一定要起床出去溜达溜达。发病当天,她睡醒后人坐不起来,左手使不上劲,想喊人帮忙,可说不清话。儿子发现后,想起以前曾有邻居出现类似症状。如今他身体半边瘫痪,不能说话,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他有所警觉,立即将母亲送到医院。

  头颅CT提示,杨大妈右大脑中动脉很可能闭塞了。这意味着,右大脑可能有超过一半的脑组织面临着缺血坏死的风险,带来终生残疾,甚至死亡的威胁。

  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张锦华副主任医师立即和家属沟通,并为她进行了动脉取栓治疗。手术一结束,杨大妈就能利索地抬起左手、左脚,讲话也清楚了很多。全程不到3.5个小时。经神经内科团队进一步评估,发现大妈脑梗的原因是房颤。正是心脏里的血栓脱落引起了这次脑梗。

  张锦华医生遇到过太多脑梗患者没能及时得救。他和同事们,想通过杨大妈的成功案例,给广大患者提个醒——

  1.及时发现:

  不要抱着“可能休息一下就会好起来”的心态,而要把握住治疗的“时间窗”(脑梗静脉溶栓黄金时间为发病4.5小时内,动脉取栓黄金时间为发病6小时内)。

  2.关键时刻不犹豫:

  面对医生的介入取栓建议时,家属犹豫50分钟和5分钟,治疗结果很可能天差地别。

  3.选择“高级卒中中心”:

  动脉取栓手术并不是任何医院都有资质和条件完成的。只有部分具备“高级卒中中心”的市级医院和省级医院能完成。比如邵逸夫医院卒中中心除了神经内科的医生,还有神经外科、急诊科、放射介入、血管外科等团队专家。起病超过4.5小时的患者,也不要放弃,在高级卒中中心,取栓可以延长到发病24小时。

  4.降低脑梗再发风险:

  脑梗不是“只生一次”的疾病,一年复发率为16%左右,3~5年复发率为30%。因此,规范评估病因和危险因素,制定合理预防方案很重要。

  牢记“中风1-2-0”

  呼叫120,比给患者子女打电话更重要

  邵逸夫医院医务科副主任陈文军说,目前,针对所有符合手术指证的患者,邵逸夫医院卒中中心取栓手术成功率超过90%(国际上是80%以上)。取栓术后90天神经功能良好率50%左右(国际上是46%)。患者就医越早,手术成功率越高,术后恢复也更理想。

  胡兴越主任指出,想要抢时间,家属要学会识别脑梗症状,第一时间拨打120,这比打给患者子女电话更重要。注意,打120的时候要说明是中风,以便急诊室做好抢救准备。等待120过程中,让患者平躺,头侧转,不要喝水,吃东西,不要乱吃药,以免造成窒息或病情加重。另外,还要记清患者的发病时间,带好病历本、市民卡等资料。

  那么,如何快速辨别脑中风?大家可以谨记“1-2-0口诀”:1代表“看1张脸是否对称,有无口角歪斜”,2代表“查2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不能抬举”,0代表“0(聆)听讲话是否清晰或表达困难”。


钱江晚报 名医馆 a0018 气温大起伏,小心脑血管中招 2018-03-06 6727632 2 2018年03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