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但坚定地长大
武志红
王浩威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多年前,在一个饭局上,我突然有感觉,说,成熟有两种,一种是掌握了现实世界的规则后的老练;一种是人性在自己身上的一种圆满。
浩威的身上,是后一种。这种圆满是一种很自然而然的东西,你不必当作某种境界去敬仰,你只是觉得更亲切、更自然、更想靠近。
人性的成熟,在华人社会,我觉得不易,因为“听话”是华人社会父母对孩子的一种共同期待,当这种期待成为一种基本存在时,华人社会的年轻人,成熟就被严重推迟了。
当然,年轻人的成熟期被推迟,并不仅仅是华人社会的现象,实际上也是人类的共同现象。比起其他各种动物来,人类的成熟期都严重被拉长了。
不过,我还是想说,华人社会有其独特性在里面。
有大格局的咨询师,会一叶知秋,通过他们的咨询个案,也通过他们对社会的关切,从中嗅到社会中的一些共同现象。浩威兄就是如此,他通过自己在专业工作中磨炼出的专业视角,所关注的不再仅仅是个案本身。每个来访者的关注点,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喜悦,和带来这些感受的整个社会和时代。他把感悟到的一切,延伸到华人社会与文化中,而提出了“晚熟时代”这样的概念。
《晚熟时代》在这个时候面世,是一件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的事情。过去十年间,关于“啃老族”“妈宝男”“公主病”的对80、90后的讨论很多。这一代人似乎承担了非常多的关于成长的诟病。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的流动,大家似乎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拒绝长大”的表现:草率的婚姻、对社会责任的逃避、情感和经济的不独立。上一辈愿意指出这一代的“软弱”,却很少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去了解和理解这一代人——如同他们指责和担忧这一代“太自我,不懂理解别人”一样。
这一代人,在这个“晚熟时代”里面,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经历了信息大爆炸(这个词,恐怕生于互联网时代的90后已经没有印象了,但是80后一定还记得那个信息有限、生活缓慢的20世纪90年代)。他们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代独生子女,有的人承受着童年过度被关注和溺爱带来的后果,有的人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羡慕着从未拥有的兄弟姐妹之情。更多的人,是承担着这个时代给予独生子女的时代负担:两个人赡养着四位老人,和两个孩子。他们的生活和精神压力是空前的。他们也曾经并且一直被认定为“不成熟”,同时还努力去学习成为父母和养育下一代。想要理解晚熟,我们不能离开这个宏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关于“不成熟”,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面对的问题,这也是全世界都在面对的问题。日本社会的低生育率、低成家率;欧美社会的游戏化、虚拟化,这些都是这一代人的整体特点。这一代人也在努力着去理解其自身。在这样的人类社会整体转型之前,成家、立业、繁衍和养育下一代,这是大部分社会的成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当我说向往的时候,是在说明,在上几代的社会和他们的人生规划中,这些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向往的。人类社会的进化从未如此迅速,使得变革发生在一代人之中。晚熟的一代,他们既面临着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又需要适应时代的巨大进步——这种适应,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先例的。
晚熟的一代,他们面对着上一代的溺爱(我们谁不想孩子过上自己未曾享受过的日子呢?)、平辈间的竞争、老一辈可能过时的生活经验和自己总是看不清楚的时代、独生子女的孤独和压力、无人理解的困境。日本的年轻人在某种程度上对未来产生了潜在的绝望,这和低生育率有心理上的关联;西方社会的游戏、虚拟现实,也成了这一代暂时喘息的空间。从临床心理的角度,我们应该去理解:这是晚熟的一代对于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是他们尝试去理解自身和建立社会的努力,而不应仅仅被理解为对责任的逃避。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点,也理解自己,或许,我们就会发现这才是我们成熟过程中的独特之处。
总体来看,浩威兄的《晚熟时代》是一本非常温暖、非常人本的著作,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深的理解。人,和他所存在的社会,都有各自的局限和潜力,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着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机的社会。
(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