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塘栖丁河村
感受新时代农村的精气神
朱杨健
丁河村委大楼顶上的标语分外醒目。 |
丁河村党委书记朱祖华讲“廉”的故事。 |
“走进新时代,绘就新蓝图”。
在余杭塘栖丁河村村委的办公大楼顶上,十个红色的大字分外醒目。“这是自我激励,也是梦想的罗盘,每当抬头看到这十个字,我就倍感压力,深觉肩上的担子之重。”丁河村党委书记朱祖华说。
塘栖丁河村,八百余户人家。这两年,在朱祖华的带领下,整个丁河村呈现出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很难言表,却感受至深。
一个村,要有自己的精神
从前,丁河村是一个渔村,祖祖辈辈的村民,大多在丁山河里捕鱼为生,这从村子的名字便能看出。
渔民捕鱼,会养几头鸬鹚,当地人将其称作鱼鹰。在捕鱼时,鱼鹰会深深扎入水里,快速灵敏地抓住大鱼,然后回到船上把捕到的鱼吐出来。
在余杭区大力推进党建“一村一品”建设中,朱祖华一直在思考丁河村的党建文化内涵,于是,他想到了鱼鹰。
“我们要做鱼鹰,深入水底、潜心工作、为民捕鱼、回报人民,我们不能做鸭子,屁股翘得老高,其实浮在水面上,都是装样子的。”朱祖华说,丁河村的精神就是鱼鹰精神,我们不做鸭子,尤其是村干部更要学鱼鹰,扎根基层,深入了解民情。
去年,朱祖华在村里拉起了六支志愿者队伍,竖起了六面旗帜,并命名为“鱼鹰大队”。这六支队伍,由村里的党员干部带队,深入到村民中,帮助大家解决大大小小各种问题。
“比如助房大队,因为村里大家都要造房子,但大多数人都是门外汉不懂,助房大队就是帮助村民建房购买材料的,去年一户人家造房子,在助房大队的帮忙下,光建材节省了四千多,看似不多但也是农户一个月收入呢。”
六支“鱼鹰大队”解决的都是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事情不大,但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积累,将“鱼鹰精神”一点点潜移默化地印在了村民心头。
一个村,有了自己的精神,便有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活力,有了向上向前的动力,“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有了精神的丁河村,大踏步地走上了筑梦的新征程。
一个村,要有自己的气质
在朱祖华的心中,曾有挥之不去的痛惜,那就是对村里不务正业、被黄、赌、毒侵害的年轻人的痛惜。
“每个村都有,我们也有那么七八户人家,家里有成员懒散不务正业,甚至坑蒙拐骗……七八户,已经很多了。”朱祖华说。
去年,丁河村全面启用法制公园,以展板的形式宣传黄、赌、毒的危害,开展“每月普法日”,引导村民不断提升自身知法、信法、学法、用法的水平。
健全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搭建联村联户的法律服务平台,开展传统“律师进村、法律便民”,更是探索出了一整套新型法律服务工作法,去推动整个村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身正气是本源,朱祖华在廉政走廊前这样说:“我当书记绝对不抽百姓一根烟,要抽了罚我一百根。”
话糙理不糙。
去年,丁河村“雪亮学校”开课了,通过一次次法律讲座、案例分析会,对在家待业的青年进行预防,对已经染上恶习的青少年进行及时干预。
“效果很好,好几个待业青年肯安心在企业打工了,这是很大的进步,以后会更好。”朱祖华说,“雪亮学校”这个名字,我们想了很久,我们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要通过每个一身正气的群众去发现邪、恶,去除恶向善。
一身正气为人,两袖清风处世,这就是丁河村的气。
一个村,要有自己的文化
焕然一新的丁河村,有着自己的文化传承。
“乡村治理的灵魂,要软硬结合,软治理就是文化的传承,文明的传播。”
朱祖华特意在办公大楼一楼开辟了一个农耕文化陈列馆,里面陈列展出的农具、老物件都是从村民家中收集来的,每一件都镌刻记录着丁河村的历史。
“丁河村是渔米之地,我们捕鱼、农耕、养蚕、织布……很多东西已经不是现在谋生的手段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但祖辈的东西我们要保护起来,要留给子孙后代。”朱祖华说,这是开办农耕文化陈列馆的意义。
农民朴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丁河村在尽力地保护着这些美好的传统文化。
“我们通过开展‘好家风’演讲比赛,‘牵起妈妈的手’摄影比赛,多种活动,来宣传家风村风,美丽家园,景美人更美。”
新时代,更需要向善向上,更需要乡村文明新气象。
好的村风民俗,正是一个村挥之不去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