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x0004版:萧山生活

回忆票证年代

  提起粮票、布票、油票、肉票、豆制品票、糖票、煤饼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等各种票证,90后孩子可能毫无印象。可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百姓都或多或少使用过并且一定记忆犹存。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自我懂事起就知道在中国购买多种生活消费品,除了使用人民币,还要支付相关票证。譬如买大米、面粉、面、馒头、糕饼等都要使用粮票;买布要用布票;卖猪肉要用肉票;买煤饼要用煤饼票;买豆腐、油豆腐等要用豆制品票;买红糖、白糖要用糖票……这样的事情在现在的青少年看来似乎很不可思议。但是在我国上述票证的使用却确确实实延续了几十年。

  我们小时候上街买个馒头或去副食品商店买个雪饼都得支付粮票,否则仅使用人民币是买不成的。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十来岁时,有一次我去萧山义桥街上,因只带钞票而没带粮票买不到馒头,只能眼馋地看着别人吃香喷喷的鲜肉馒头。那时如果你想到外省旅游或出差,为解决吃饭问题还得带上全国粮票。

  1981年我在萧山区戴村中学读初三,那时家境尚贫。虽说父母都是种地的农民,但是因为所在生产大队人多地少,粮食亩产又低,农民上交了国家统购粮之后自己还分不足全年的自给粮。为此我通过学校向当地粮食主管部门申请,居然得到了三十斤补助粮票。我将这些粮票拿回家交给父亲后全家都高兴了一阵子。

  上世纪90年代初,即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国家还下发各种票证。1978年12月18日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吹响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号角。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和推进,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调动了广大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我国物质生产力大为提高。直到1993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等票证。

  随着票证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它也永远烙进了几代人的记忆中。


钱江晚报 萧山生活 x0004 回忆票证年代 2018-05-11 7219471 2 2018年05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