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奥数天才”,一定要心中有人
5月3日,《人物》杂志在其微信公众号发表《奥数天才坠落之后》的报道,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2002年和2003年满分金牌得主付云皓因考试挂科没有正常从北大毕业,现在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担任教师的经历描绘成天才的“坠落”。付云皓回应称,自己从来没有放弃学术,并强调自己从事的师范生教育工作很有意义。
“奥数天才”没有“坠落”
但也是个教训
出处:唐映红专栏
作者:唐映红
【拎观点】当年的付云皓却仍然是一个教训,足以提醒天下的父母和教师,如何积极引导孩子的成长,既不要捧杀,也不要棒杀。
【划重点】当年因沉溺游戏而多门课程挂科,反映了当时的付云皓明显而严重的厌学情绪。同时也反映他自尊水平的不足。一个高自尊的学生,会积极遵循和适应社会规范,并努力获得他人的赞许,不会在一门稍微重视点就能过关的公共课上折戟。
不难想见,付云皓年少得志,不稳定的高自尊在家长、教师、同学和社会的众星捧月中很容易膨胀,而膨胀后的高自尊在进入北大后又被同样杰出和优秀的智力精英同学挤压,就像被针刺破的气球,瘪了。
无法从北大毕业的付云皓最终也为自己找到一条能令自己感到满意的人生道路,我们当然应该尊重他的选择,不能用“坠落”来框定。但是,当年的付云皓却仍然是一个教训,足以提醒天下的父母和教师,如何积极引导孩子的成长,既不要捧杀,也不要棒杀,值得深思。
不是个人的失败
而是社会心态的转折
出处:中青评论
作者:王钟的
【拎观点】忽视全面发展、片面推崇“专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更全面的通识教育、文理不分科已成为必然的要求。
【划重点】更应该反思的则是当年塑造付云皓的这套教育理念——为培养所谓专才而忽视通识教育,并且把组织学科竞赛错误地等同为选拔创新人才。
作为一种学科思维的训练,学科竞赛对于培养学生兴趣、遴选未来的学术人才,依然能够发挥有益的作用。不过,学科竞赛终究只是少数人的游戏,更不能凌驾于大众教育标准之上。
付云皓不仅是历史上走偏了的教育观的“产品”,也是拥有独立思想和意志的个体。作为一种符号,公共舆论自然可以从付云皓身上发现曾经社会所信仰的教育观的不足;但对于他个人的命运与职业选择,社会理应留存一份敬意和宽容。当一名师范学院的教师没什么不好,他依然是所在行业的佼佼者,哪怕从世俗意义上看,付云皓也谈不上失败。
【给评点】两篇评论,观点相同:都不赞成用“坠落”来概括付云皓的人生轨迹。区别是“教训”一文是从心理学的眼光来看付云皓的一些行为,认为这些行为具有某种心理因素。“转折”一文的视野更开阔些,从多个角度分析得出结论:付云皓现在从事的职业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自然而正常的选择。
与“坠落”说相比,两篇评论给我们最有价值的启迪在于,两位作者把付云皓看作是一个“人”,既有专长,又有心理弱点,有他自己的职业选择,也带有成长环境给予他的某种不足……
但是,持“坠落”说者,把付云皓定位为一个“数学人”。你既然得过奥数金牌,你就是数学天才,你必须从事数学学术研究——把付云皓与数学绑定,好像除了数学,付云皓什么都不是。
这其实忘了付云皓在数学专长之外,他和其他人一样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的愿望和选择。写评论一定要心中有人。
另外,这两篇评论还告诉我们,一个结果的产生,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我们往往习惯于“一因一果”的思维方式看问题,把复杂的现实简单化。
(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