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意归侨陈伟荣先生收藏的老明信片昨在江南锡器博物馆展出
去看老外眼中百年前的中国
本报记者 何晟 通讯员 赵鸿涛 文/摄
断桥边钓鱼的男子 |
云南马帮 |
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进入中国。中国当时的山川名胜、风土人情、百工百业、时事见闻等被西方人用相机记录下来,一些照片被制作成明信片寄往欧洲。
机缘巧合,一百多年后,这些定格中国百年瞬间的明信片又在意大利的跳蚤市场上被一个中国人发现、搜集,并回到它们的出发地——中国。
昨天,“百年记忆——明信片上的近代中国:旅意归侨陈伟荣先生藏老明信片展”在杭州江干区笕桥街道的江南锡器博物馆开展,展览为期三个月。
本报记者 何晟
通讯员 赵鸿涛 文/摄
展览分为“中国各地风景名胜”、“社会生活 历史事件”、“人物面貌 百工百业”、“香港”、“云南”等几个部分。
一张张泛黄的明信片上,你可以看到长城、紫禁城,各地区各民族的建筑服饰,还有壮丽奇妙的山川景色、热闹丰富的街市物产……当然,还有杭州的断桥、岳庙和苏小小墓。
同时,皇帝的施政、官员的办公、民众的生活,还有市井百态、各行各业、各式人等……这类反映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社会面貌的片段,同样也是明信片热衷表现的题材。你能看到端坐在龙椅上的同治或者光绪皇帝在百官簇拥下接见外国使节;女子学堂里,女学生在黑板上写着“万福玛利亚”;原告和被告跪伏在戴着墨镜、补服朝珠的官员脚下,边上是叼着烟管的师爷……
这些明信片的主人陈伟荣先生,出生于1973年,老家是侨乡青田。“我的太爷爷1920年代就下南洋了,最后落脚在意大利。我14岁时离开家乡,到意大利与父母团聚。算起来,我是家里的第四代华侨。”陈伟荣说。
陈伟荣八九岁时爱上了集邮,这一爱好也被他带到了国外。每到一个城市,跳蚤市场是他必去之地。陆陆续续,陈伟荣收集了500余张中国清末民初时期的明信片,这次展出的是其中的430多张。“我认为保存下这些影像,有朝一日带回中国,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说。
“一图胜千文。”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汪林茂说,“今天,我们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但许多旧时的文化要素已经湮灭难寻。但是外国人当年出于猎奇,却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今天已经看不见的东西。建筑、手工艺、曲艺、服饰……都为后世的研究和还原提供了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