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朱贞木(上)
这个绍兴人,影响了古龙等人的武侠创作
但他的生平和作品都鲜为人知
本报记者 马黎 通讯员 马正心
朱贞木 (1895-1955) |
这些年,学者顾臻一直在寻找朱贞木。
朱贞木当然早已离世。所谓寻找,是因为这个人在世上留下的印迹太少了。除了知道他是绍兴人,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长相,他生于何时?又逝于何时?
顾臻本来也是靠猜测——朱贞木应该是早逝的,上世纪50年代,他的名字和作品彻底消失。
上世纪60年代,朱贞木的外孙费祥英出生了,他也没有机会见外公。费祥英听妈妈说,外公在1955年的冬天去世了。如今,他手里只有几张妈妈留给他的外公的老照片。
1988年便移居日本的费祥英,也在寻找朱贞木。
他在网上陆续搜集了很多线索,看到了研究民国通俗文学的学者张元卿关于朱贞木的研究文章,同时,也注意到了顾臻这个名字。
《朱贞木小说版本流传考》《朱贞木序跋琐谈》《从一篇关于朱贞木的佚文说起》《报刊上的朱贞木小说连载》……有太多他所不知道的外公,都在顾臻一点点的寻找和拼凑中,清晰起来。
但费祥英一直有疑虑,这个顾臻是网名,是过去的人,还是确有其人?
如果没有这样一些寻找,一些等待,朱贞木的过去,依然面目模糊,直至遗忘、消失。
为什么他们都要找朱贞木?
熟悉武侠小说、通俗文学的人,其实是知道朱贞木的。
现在人比较熟悉的香港、台湾武侠小说,兴盛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而在那之前——上世纪30到50年代,中国武侠小说创作曾有一个黄金时期,尤其出现了几位领军人物,被学术界称为“北派五大家”——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白羽(《十二金钱镖》)、王度庐(《卧虎藏龙》)、郑证因(《鹰爪王》)和朱贞木(《罗刹夫人》)(注:括号内为其代表作)。而列最末的朱贞木,被誉为“港台新派武侠小说之祖”,换句话说,他的创作特点,影响了古龙、金庸等很多武侠作家。
前四位的作品,就算没看过小说,我们也都看过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但朱贞木这个名字只存在于“北派”的人物列表中,零星穿插在研究者的文章里。而且,前四位的照片,都有留世,唯独朱贞木的真容,不得而知,甚至“百度百科”朱贞木词条里展示的照片,都是错的:那张其实是还珠楼主年轻时的戎装照。
顾臻一直在寻找线头。
去年,顾臻新发现了一条线索,找到了朱贞木在1951年6月出版的一部小说《铁汉》,卷首语里写道,小说是为写剧本而开始构思和撰写的,这说明朱贞木在解放后从事的工作与戏剧有关。在友人的帮助下,顾臻写成小文《朱贞木在天津编话剧》,发在了天津《今晚报》上。
费祥英的高中同学看到了,转发给费祥英。
费祥英心里一动。这条关于戏剧的线索,曾听母亲口述过。1949年以后,因种种原因,外公不能继续创作武侠小说,心情非常压抑,便主要居家篆刻制印,作画,赋诗,有时写一些散文消遣,偶尔也创作了一些与时共进的新时代独幕话剧剧本。但在“文革”中,剧本与小说原稿全部付之一炬。
散落的线头,接上了。
费祥英通过报纸,找到了顾臻——他是武侠小说收藏家、研究者,中国武侠文学学会理事。
不久前,费祥英从日本赶到了天津,与顾臻、张元卿见了面。他的行李中,小心夹着一张1949年外公54岁的照片:清瘦,干净,温柔凝视前方。即便额头已有白发,依然梳得一丝不苟,江南才子的儒雅,到了中年,没有减去半分。
朱贞木离世63年之后,我们由学者顾臻与外孙费祥英的讲述,才得以真正“看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