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y0004版:余杭·开发区

文章导航

匠心筑梦涵养时代气质

——“工匠精神”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入创新发展原动力

  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这无疑是“工匠精神”的精髓。

  也正是这种“工匠精神”,正在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为全力打造国际化、现代化产业新城提供重要支持。

张随福:

东华链条最过硬的质检员

  18岁那年,张随福第一次走进了东华链条。

  第一个岗位,是转道工。

  转道工是做啥的?“每天的工作就是推车,把生产好的链条零件送去给检验员检验,然后把不合格的次品再拉走返工。”

  看起来蛮枯燥,可张随福愣是在每天跑来跑去的路上,看出了门道——

  “什么样算合格,什么样是不合格的,日子久了,心里大致也有了数。”于是,张随福干脆每天在送零件的路上自己先检查一遍,看到不合格的,先挑出来堆放到一边,送给检验员的时候跟他们打个招呼:这些零件不太好,大家看的时候留个心……

  从转道工到过硬的质检员,如今他也曾独立管理团队、主持项目,这背后23年的时光,是张随福大写的坚守与创新。

  2001年,张随福完成了职业生涯的第二次转型:通过竞聘,他从一线的检验员,转到了管理者的角色。

  论技术,张随福是自信的;但真正坐上管理的位置,他罕见地迷茫了。

  于是,他又一次开始了一个礼拜一本书的日子,这一次钻研的除了专业书,就是各种管理类书籍。“每天多花几个小时学习各种管理学知识,再多跟人沟通交流,几个月过去,我发现之前的问题,不知不觉就解决了。”

  他目前正在做的工作之一,是牵头组建传动链事业部OEM产品验货小组。

  这是一个全新的项目,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设计一个自动化卷盘,来替代目前人工手动卷装链条的方式。

  “它是由我提出设想,请外来厂家设计制作的。可以说,目前在链条行业是独一份。一旦上线,也是全国链条行业首个。”

  “目前东华的产品正在进入日本、欧洲等高端市场,我们一方面希望能达到产品零缺陷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以此响应政府‘机器换人’的号召,减少用工量,缓解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张随福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个自动化卷盘将在今年上半年上线。

黎定渊:

为小小气门嘴“架桥”的人

  一块模子上有350个小坑,把气门嘴里螺丝大小的金属管一一插进小坑,黎定渊只用了七秒钟。

  今年53岁的他,老家在四川平昌。小乡村里四面环山,公路没有修起来的时候,从家里到镇上要走整整一天。

  1997年,黎定渊“走”到了千里之外的临平,顺利入职杭州万通气门嘴有限公司。

  在那个汽车仍属于奢侈品的年代里,开发区还是一片郊野。

  气门嘴是什么?简单来说,只要有轮胎的地方,就一定有气门嘴。气门嘴的功能是给轮胎充、放气,并维持轮胎充气后的密封状态的。一个气门嘴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金属管,另一部分是橡胶管。把这两个部分合二为一的工序,叫“硫化”。在气门嘴领域,“硫化”被形象地称为“架桥”——黎定渊,就是这个“架桥”的人。

  夏天,顶着车间内的高温,黎定渊一张接着一张地给橡胶片拉边。“就是徒手把橡胶片撕成两个更薄的橡胶片。”他用手比划着,眼神专注,仿佛又端坐在操作台上。

  不比现在的工艺,那时的橡胶片很难撕,一天下来,撕了几十张橡胶片的黎定渊指腹开裂。企业以个人产量考核奖金额度,黎定渊很清楚,只有“拼”,才能赚更多的钱养家。那一次,给手指包上创可贴后,黎定渊在操作台前坚持了下来,这一份坚持,换来了200多个机件、200多元奖金。那是九十年代末,黎定渊的工资是一个月600元。

  黎定渊是气门嘴行业的见证者,单从他手头操作的那台硫化机来说,光每次的产出量就从原来的36个气门嘴,提升到了350个。

  作为行业内的“单打冠军”,万通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到了2005年后,汽车大量普及,企业里生产的气门嘴类型,也从自行车慢慢转向汽车。2012年,那是黎定渊进企业的第15年,因为他吃苦耐劳的性格与高质量的产出,他成了硫化岗主管的不二人选。

  今年,是黎定渊来到临平的第21个年头,他却总说自己是“大山里的孩子”。大山赋予他坚韧的品格,也给了他质朴、肯干、勤劳、勤思这些关键词。

蒋旭华:

在人民大会堂领奖的焊接大师

  有人说蒋旭华是个学院派,他说自己更是个实战派。

  作为杭州福斯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焊工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蒋旭华手持焊接职业资格一级证书,是焊接工艺团队的领军人物。

  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987年从技工学校焊接专业毕业后,蒋旭就由于专业能力突出被多家学校邀请担任技能老师,后一边教学生,一边自我学习,做工艺评定,因此他拥有十分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专业能力。

  但蒋旭华并不希望自己停滞不前,便在1991年主动提出要去焊接一线工作,继续锻炼自己的才能,向经验更丰富的老师学习。

  在蒋旭华的焊接生涯中,大大小小的比赛也给他带来了不同荣誉或经验,最令人难忘的一场比赛,莫过于1990年举办的首届全国轻工技术大赛。

  参加比赛时,蒋旭华发现别人都有响当当的头衔,只有自己写着“参加工作多年,得到领导好评”之类看似毫无说服力的话。虽知自己理论水平过硬,手上功夫也不差。公布名次之前,《四川工人日报》的记者来采访,告诉蒋旭华他获得了第八名,但蒋旭华一直不敢相信。直到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时他才惊喜地接受这个现实。那年西南三省、九大工种的参赛选手中,只有他拿到了名次,全国焊接第八名。

  作为产品生产操作中的核心工序,公司对焊接技术的研究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历来十分重视。“成立工作室,有利于为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

  现在,蒋旭华焊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正常,在它看来,企业越来越重视转型升级,作为传统的制造业,高科技的引入和高水平的工艺是一条必须走的路子,这都需要高技能人才,“在焊接技艺的道路,我还有很长路要走……”

冯国林:

48小时装出一台电梯

  1993年,电梯还是个相当新潮的行业。

  那一年,冯国林刚大学刚毕业,就接触到这一行了。

  从什么都不懂的“菜鸟”,到如今的技能专家,25年光阴荏苒,他破茧而生——如今的冯国林,已经是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级技师,更是冯国林电梯维修工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

  学技术是一件苦差事,对这份工作,冯国林也有着自己解读。

  “没接触之前觉得很难,那么复杂的线路图,蜘蛛网一样,上百个微小零部件……最开始只能拼命学,跟着师傅边学边干,尤其要看很多图纸,记住每个部件起到什么作用。”冯国林说。

  有时在电梯维修过程中碰到“疑难杂症”,他会废寝忘食地待在电梯机房,直到把问题解决。现在,普通维修工遇到处理不了的故障时也会打电话求教冯国林,而他总是会耐心细致地为他们解答。

  2017年,冯国林和6位电梯维修领域的技师一起,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电梯维修工技能大师工作室,他的工作重心也就放在了培训学员和引领团队。

  培训的学员中,除了西奥电梯所有分公司的维修保养人员,还有学校的学生、社会物业单位人员等。目前,工作室已经开办28期,共培训了1500余位学员。

  依托工作室,冯国林和他的成员们率先在业内推行了“48小时快速安装工艺”,改进了传统的“电梯钢丝绳更换调整方法”,研究制订了“高速电梯曳引钢丝绳维护保养工艺”等,获得和协助公司研发部门获取国家发明专利17项。

  前不久,冯国林还被授予了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双创人才榜样”。

  “荣誉既是压力,也是鞭策,还是保持平常心吧。”他说更希望把自己多年从事的技术技能与经验,通过“传、帮 、带”的方式,挖掘和培养更多的电梯维修保养人才。


钱江晚报 余杭·开发区 y0004 匠心筑梦涵养时代气质 2018-06-01 钱江晚报2018-06-0100009;钱江晚报2018-06-0100013;钱江晚报2018-06-0100016;钱江晚报2018-06-0100011;钱江晚报2018-06-0100015;钱江晚报2018-06-0100012;钱江晚报2018-06-0100017;钱江晚报2018-06-0100014;钱江晚报2018-06-0100018;钱江晚报2018-06-0100007 2 2018年06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