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y0005版:余杭·社区

文章导航

一入文化村,方知我是我

带你感受中国最神奇小镇的理想、情怀、爱与成长……

▲“舞态良渚”在莫角山遗址的雅集演出。
法国艺术家桑德丽娜比努参加社区活动。
党员志愿服务现场。
党建活动现场。
▼社团展示墙。

  在杭州所有社区里,良渚文化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这个地方给人的印象是,总是静静地做着些什么事情,然后一鸣惊人,带给人以惊讶和赞叹——几年前的《村民公约》如此,前不久的“北归行动”亦如此。

  从建村伊始的偏安一隅,到如今地铁开通、良渚大热,良渚文化村或者说是这里的村民们,一直在创造着一个个或温暖、或美丽、或动人的故事。

  很多人讲,良渚文化村是中国最神奇的小镇,那么,我们再去好好看看吧。

  与生俱来的“融合”基因

  有钱的、没钱的,一入文化村,就都一样了,都是这里的村民。

  和许多社区不一样,良渚文化村仿佛一块磁铁,只要住进来,马上会有非常强烈的村民意识——即我是文化村的人。

  “这要从良渚文化村的规建理念说起,作为一个山水田园多功能复合的小镇,这里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有着国际化配套设施,有着‘三好’人文环境,文化、艺术、生活融合是它与生俱来的基因。” 良渚文化村社区书记徐一峰说。

  不仅没有门户之分,在良渚文化村甚至没有国籍之分,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生活在村里,但他们觉得就和生活在本地一样,感受不到差异。

  “良渚文化村是多元的,这里有美丽洲大教堂、有国际度假酒店、有双语学校、有博物馆、有文化艺术中心……多元文化融合带来的是足够的认同感,在这里,肤色、民族、国籍没有区别,有的是对良渚文化村居住理念、对村民身份的高度认同。”

  但每个村民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将他们独有的文化带进村里,“每年,大屋顶(文化艺术中心)都会邀请各国艺术家住进村民家里,进行驻地创作,然后展出。不同的文化带进村里,落地生根,长出美丽的花朵。”徐一峰说,没有陌生感,在良渚文化村,村民是所有人的标签,但却百花齐放,五彩缤纷。

  党建带来的“春天”效应

  2011年春天,良渚文化村首发《村民公约》,令大家恍然:现代人的困境,其实可以通过共识来消除,因为共识的形成根植于人们共同的愿景。

  2018年春天,良渚文化村“北归行动”,感动杭城。这是一个社区文化相对成熟后,将其友善互助精神延伸至社区以外的表现。

  “《村民公约》是开端,后来每年的村民日活动,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包括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我想这和良渚文化村有一支一百多人的党员队伍与五百多人的村民志愿者队伍,他们的带头引领作用分不开。”徐一峰说。

  在良渚文化村,从自律、自发,到形成价值观的输出,这么多年来,背后离不开社区党建工作和对正确普世价值的鼓励与引导。

  在良渚文化村,有30多个自发性的社团,它们的建设成长过程中,社区鼓励党员参与,提倡社区事务共同治理,无论是G20、平安建设、垃圾分类等等,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不仅仅是居民,通过党建引领,良渚文化村辖区的学校、酒店、医院、物业等也都积极参与进来,有力出力,有钱出钱。

  “社区作为资源整合者,通过组织辖区单位共同参与到社区自治管理,辐射半径扩大了,力量增强了,效果更好了,甚至能从服务小区升华到服务大众。”

  理想与情怀的归宿地

  “郡南、郡北、探梅里、柳映坊、澜山、劝学里……十多年间,良渚文化村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村民越来越多。”徐一峰说,良渚文化村的理念是共享幸福,让社区生活更加美好,如何可持续发展一直是社区的研究课题。

  日前,在良渚文化村,又多了一件令人津津乐道的事情。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文化村社区公益基金会”正式获得余杭区民政局的基金会法人资格,成为浙江省首家真正意义上“自下而上”自发性的社区公益基金会。

  这个一年前就开始酝酿的项目,以公益的初心,成立慈善组织,参与融入社区治理。它所带来的首批公益项目——“北归行动”和“舞态良渚”,获赞无数。

  “开始是几个热爱公益的村民,尝试着做一些有益社区的事情,随着志同道合的村民逐渐加入,慢慢地发现有了更大的空间,更辽阔的未来……”基金会执行秘书金晶说,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必然会面临各种挑战,但在良渚文化村,总能够做成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它仿佛有着特殊的魔力。

  很多人的理想与情怀,在这里找到归宿,更多人的理想与情怀,在这里萌生、成长……


钱江晚报 余杭·社区 y0005 一入文化村,方知我是我 2018-06-29 钱江晚报2018-06-2900007;7630779;7630780;7630781;7630783;7630782;7633379 2 2018年06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