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m0004版:桐庐生活

姚思铨——献身于抗战和革命的新文艺工作者

  姚思铨(1915~1943),桐庐凤鸣乡(今江南镇)板桥村人。诗人、作家、木刻家、翻译家。

  姚思铨自幼好学,人称神童。“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与进步学生舒文、骆慕曹等共同组织象征燃烧自己、献光和热爱人民的“白煤学社”,定期出墙报,报导学生的爱国斗争,宣传争取民主、反对专制的进步思想。同时秘密组织读书会,向同学们介绍进步书刊。

  姚思铨在学生时期,酷爱文学和美术,课余还自学英语和世界语。民国二十六年(1937),他23岁时就翻译了前苏联玛耶可夫斯基的长诗20篇,题名《呐喊》,由上海现实出版社出版。他是最早把苏联作家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的人。是年冬天,杭州沦陷,姚思铨辗转到达金华,次年接任主编《大风》三日刊。继而又接任浙江日报副刊《文艺新村》主编,代编《新力》报纸,显出他出众的器识与才华。

  姚思铨深受鲁迅的影响,十分重视木刻在宣传抗日中的重要作用。在繁忙的编辑工作重压下,他还抽时间认真学习木刻艺术,通过木刻作品来教育和鼓励广大读者的抗日热情。他的木刻作品充满抗日的内容,刀法严谨细致而强劲,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民国二十七年(1938),他讴歌中国抗日事业的版画集《中国的战斗》问世。次年,他与野夫、金逢孙等在金华成立浙江省战时木刻研究社,被选为副社长,还兼任金华地区函授班指导老师(该班学员分布在国内7个省),以推动抗战木刻运动。

  民国二十八年(1939),姚思铨在中共地下组织代表邵荃麟的指示下,联络项荒途、野夫、张乐平等东南文艺界知名人士,创办《刀与笔》月刊,由他担任主编,由于其影响力大,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恐慌,竭力加以干预、钳制,最后,竟勒令停刊,前后仅出4期。

  姚思铨为了革命事业一往无前,由于长期劳累过度肺病发作。民国三十二年(1943)12月28日,姚思铨在贫病交迫中与世长辞,年仅28岁。冯雪峰称赞他是“献身于抗战和革命的新文艺工作者。”

  桐庐县党史研究室供稿


钱江晚报 桐庐生活 m0004 姚思铨——献身于抗战和革命的新文艺工作者 2018-06-29 7630208 2 2018年06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