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z0001版:嘉兴生活

八一寻访将军阁 老兵心愿尚未了

朱龙训参军时候的照片
贺龙女儿等人在将军阁合影
走访当年的老人们

  八一寻访将军阁 老兵心愿尚未了

  徐超/文

  海盐县澉浦古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个小镇上,有一个朱宅将军阁,谁也没想到,在这个不起眼的农家宅院,竟“走”出了五位共和国将军。在八一建军节之际,我们特地寻访了将军阁主人朱龙训。

  退伍不退志的老兵

  澉浦古镇负山面海,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说。根据预先了解的朱宅地址方位,穿过幽静的澉浦小镇,再翻过一座江南小桥,沿河寻去,就可以看到将军阁静静端坐在临水之畔,面朝青山。

  72岁的朱龙训迎面而出,爽朗的笑声和清瘦的体格,丝毫跟岁数不相符,也许在这个惬意的舒适小镇上,时间就会比外面过得更慢一些。

  站在朱宅门口,“民拥军意,比泰山重,军爱民情,似东海深”一首“鱼水情”跃然墙上。

  走进宅子内,便是一幅壁画,叙述了老朱的人生故事。老朱1965年应征入伍,赴沈空工程兵团服役,四年中不怕艰难、不怕流血牺牲,始终奋战在一线。退伍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1984年,朱龙训敢为人先,和妻子刘茂宝筹集了2000元,办起了五龙羊毛衫厂,发家致富,乃至成为当地佳话。

  2002年夏天,“硬骨头六连”所在部队一师到澉浦镇海训,老朱主动要求把自家刚建好的房子腾出来作为临时指挥部。虽然老朱当兵时间不长,但这辈子却与军队结下了很深的感情。随后,老朱的家连续七年成为一师指挥部,住过的官兵前后有200多人,已有5人成长为共和国将军。

  在部队来驻训的这段时间内,朱龙训像是多年失散的游子,回到了母亲温暖的怀抱,并和家人为驻训官兵服务,一师也授予了他“荣誉士兵”的称号。

  2014年2月15日,陶正明将军带领部分当年海训时一师干部赴澉浦镇,重访“老房东”家,为老朱家挂上了“将军阁”的牌匾。沉甸甸的牌匾上毛体字历历在目,这不仅是朱龙训与驻训官兵深厚的友谊体现,也是对老朱退伍不退志、爱国拥军的最好诠释。

  走进将军阁,里面俨然也是一个小型的“历史博物馆”,板块分为“将军的情怀”“老兵的情怀”“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创业之路”“民主参政”等照片墙,分别详细叙述了朱龙训这位老兵人生的传奇人生故事。

  朱龙训:一师永驻我家

  “八一军旗红,一师在心中。”在将军阁边上是一个老兵军史馆,里面陈列了一师的辉煌历史,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历史最悠久的部队之一,堪称“天下第一军。”其历史可追溯到1930年贺龙元帅在湘鄂西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红2军团。

  去年八一期间,恰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晓明及外甥女珂珂等数十人分别是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四面八方赶来将军阁。

  “老朱你好大的名气,成了网红啦,你的事迹我在北京都看到了。”贺晓明笑着说道,在朱龙训的陪同下,大家走进“老兵军史馆”。

  馆里四周墙上挂满了图片。正面是军史部分,我军从南昌起义,90年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沿革和光辉历程都有记载。左边墙上是重要工作,有战备训练的、对敌作战的、抢险救灾的等等,右边墙上是英模单位和个人的锦旗、奖杯、奖章照片。墙边还安装着多个展柜,里面放着陆、海、空、火箭军等诸军兵种的部分武器模型。此外,还有许多现役的、退役战友送来的纪念品,各式各样,甚是丰富。

  当贺晓明看到父亲贺龙元帅的相片和湖南桑植老屋时,眼睛噙着泪水。她深情说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正确领导,没有老一辈革命家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没有像老朱这些普通善良的民众百姓,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随后贺晓明从提包里拿出一本书,送给老朱,这是一本书记载着这支部队如何诞生,怎样走向胜利走向辉煌的历程,是一部血与火的史实,贺龙元帅外甥女亲笔题写封面《血脉》二字。老朱激动地用双手接过来,说“这又是一件镇馆之宝,太珍贵啦!”

  说起建立这个老兵军史馆的初衷,原来当年来老朱家海训的一师部队建制撤销了,官兵们各奔东西,为了让一师的历史能够保存下来,他自筹资金、收集资料、寻找实物,用他的话讲,就是“一师永驻我家”。

  有个未完成的心愿

  明月照英魂,青山藏忠骨。“我现在就想为他们建个纪念馆!”如今,古稀之年的朱龙训还有这个未完成的心愿,但老朱口中的“他们”究竟是谁呢?

  原来,这个历史要追溯到1945年10月3日,时值浙东新四军奉命北撤,由何克希司令员率领部队在余姚周巷登船北渡钱塘江,直奔澉浦镇青山与长山之间的海滩登陆上岸。大部分新四军的船只在长山黄塘关登陆上岸。被国民党军队98军的四个师从余姚登车一路追击包围在澉浦镇,激战一天一夜,乘黑夜在澉浦群众的支持带路下,部队分散,多路撒退,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

  青山下,老朱的祖父朱桂清,叔父朱玉文,姑母朱岁囡,也都积极参于突围战中,为部队烧饭、送饭,带路突围,祖父带部队突围一星期后回家时,身上还穿着新四军的棉军衣,背上披一顶斗笠。

  “她挥动擦汗的毛巾,把裤管卷得高高的,走,我认得路!”1957年8月4日浙江日报发表了一篇署名为金溪的,纪念这场战役的诗文《昔日带路的女人》,而文中的女人说的正是老朱的姑母朱岁囡。

  这场突围战付出了阵亡223名战士的惨重代价。粉碎了国民党企图消灭浙东新四军,重现“皖南事变”的阴谋,保证了北撤任务的胜利完成。

  有3人,有9人,人少挖小坑,人多挖大坑,扇子山半山以上至山头,挖了几十个坑。战斗后,澉浦镇人民忍痛负险择地掩埋烈士尸体,使他们安息在战斗的土地上。

  “受重伤牺牲在战地医院的十四位新四军烈士的尸骨,如今移到烈士碑下。但真正在主战场牺牲200多位新四军烈士,还躺在柳塘河,扇子山主战场上。”老朱说到,作为嘉兴市的拥军模范,他以澉浦镇人大代表身份致信海盐县委主要领导,建议筹建新四军北撤澉浦突围战纪念舘,纪念这段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建议得到了领导批示。

  “谁是最可爱的人,不能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让军人受到尊崇,这是最基本的,这个要保障。”2018年3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并作出重要指示。

  老朱现在不遗余力地走访当年支持这场战斗的老人们,口述笔记下这些史料。他由衷地希望,在扇子山建一个浙东游击纵队新四军北撤澉浦扇子山烈士陵园,让人民群众,让全国各地游客,不仅能参观到耸立在南北湖荆山上的新四军烈士纪念碑,还能去新建的新四军记念舘了解当年的18小时突围战,再沿着这一条红色基因的路一直通向澉东村柳圹湖扇子山。


钱江晚报 嘉兴生活 z0001 八一寻访将军阁 老兵心愿尚未了 2018-08-03 钱江晚报2018-08-0300019;钱江晚报2018-08-0300020;钱江晚报2018-08-0300021;钱江晚报2018-08-0300025;7919548;7919549;7919550 2 2018年08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