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9版:新安文化特别报道15

文章导航

爱敬堂

  爱敬堂

  一

  初见“爱敬堂”,它似乎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白须垂挂,面态端详——非常笃定,你见,或者不见它,不悲不喜。这是一种岿然不动的静态的震撼,任谁走来,都只有收起城市喧嚣、功利、急于求成的份儿,像一个孩子,先是慢下来,不自觉地在家长面前低头,弯一弯腰,然后嗫嗫嚅嚅停下,目光只敢停在自己的脚尖。

  其实,你什么都没有说,仅仅是站着,你慢慢就感觉到了一种慈祥——这个时候,它明显又成了一位母亲,接纳、安抚着归来的孩子——只是这么一种情绪,如果细心一点,你就会泪流满面。

  每个族人都会在回乡后的第一时间去看看“爱敬堂”,走一圈墙根,抚一遍梁柱,坐一回门槛……于是,父母照顾的那个家和心里念想的那个“乡”开始重叠,慢慢合缝——“回家拜乡”的情绪大抵就是这么来的。

  爱敬堂不是某一栋房子,它是一组建筑,是鲍家村的祠堂,修建于明,完好于今,风雨500年沧桑,推演百代人炊烟。

  爱敬堂的来,有些机缘巧合。

  1536年,明嘉靖十五年,时任礼部尚书的夏言向嘉靖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请求皇帝推恩,准许臣民“得祭始祖”。在此之前,民间不得私建祠堂,否则属于僭越礼制。

  嘉靖帝准奏5年后,江南遂安十五都石塘的这个山村里开始热闹起来,为感念先祖,村民开始兴修祠堂,初定“一爱堂”,后取“一敬堂”,最后挂了“爱敬堂”大匾,取意“上爱下敬”。

  二

  如今位于淳安浪川乡的这支鲍氏族人,居住此地已有八九百年。他们自称“石塘鲍家”,承自安徽歙县棠樾鲍氏一脉。

  和隐居于新安郡山林丘壑中的名门大家一样,石塘鲍家这支也颇为低调。不过,老辈们偶尔会说起一个“跑马飞契”的故事,可以感受到家族当年的豪气。

  相传当时因为鲍家家大业大,从浪川到汾口都有田地,别的村人眼红了,寻事参到官府。为了平息纷争,鲍氏家族的大族长们决定弃田契以自保。但一时之间,田地买卖岂是容易的事,果决的鲍氏大族长们做了一个惊人之举——派人带上田契,骑马,从村子里出发向汾口跑,一路上田契随风飘洒,谁捡到,写上名字,田地就归谁所有。

  有着这样“跑马飞契”的底气,在山野之间,遇见如此一座爱敬堂,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从爱敬堂所在的位置上,也可以看出建祠人的用心,背靠螺丝山,门前临着石塘溪水,远处遥望山案,算得上村里极佳的风水宝地。

  三

  位于风水宝地上的爱敬堂,在当地众多祠堂里,因精美而闻名。

  爱敬堂共有三进,标准的徽派祠堂格局,第一进为前厅,第二进是议事的正厅,第三进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后厅,三进之间隔着两个天井。

  前厅有牌楼式门楼,重檐歇山顶屋面让整个门楼看上去气势宏大。门楼上的精美木雕遍布门拱、月梁、牛腿、梁柱,人物、飞禽、走兽雕刻精细,衣褶花纹须发皆历历可见,细微处丝丝入扣。

  前厅七开间,大门门槛约有小腿高,村里人说以前平时正门不开,出入走两旁侧门。

  至于正厅、后厅里的房梁架构,精密可以不表,木雕精细也可以不说,只看用料,就可看出讲究。正厅厚重的石柱础上,直直立着八九米高的粗大木柱,就算体格高大的成年男子也只能勉强环抱;屋顶主梁木料同样厚重,村里老人们都对这沉甸甸的木料是如何被拉直、放平、构建起祠堂梁柱的,暗自称奇。

  四

  近500年的爱敬堂,每一寸木头上的凹凸都填满了风雪的痕迹。

  砖木结构的建筑,如不精心爱护,在时光的浸润里,破败是很容易的事情。

  爱敬堂的完好,得益于后人的爱重。

  历史上,爱敬堂几经修缮。目前爱敬堂的底子是清朝康熙丙子年时大修后留下的,前两年又经过一次大的修缮。最近一次大修,除了政府拨款一大半,剩下的大多是鲍氏家族后裔捐赠。

  鲍家族人相传,太平天国军队经过浪川乡时,爱敬堂曾遭遇一次焚毁危机。当时,太平天国军意欲烧毁祠堂,村子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族人尊称他为光琏公,挺身而出,解衣袒裸身体挡在祠堂前,毫无惧色道:“祠堂乃我鲍族之灵魂,焚之,先杀吾方可。”

  族人捍卫如斯,让人动容。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凛然和无惧,爱敬堂保住了。

  前些年,有外地文物商人出价想买走爱敬堂,族人中不是没人动心,但最终还是拒绝了:这是我鲍氏家族的宗祠,岂能用金钱衡量?

  五

  祠堂,对于一族族人来说,不仅仅是一处议事和祭祀的场所,还有对自己从何而来的了然,更有对自己将往何处去的坦然。

  祠堂,是族人对自己和宗族的认同,是家,是根,是魂。

  爱敬堂的门楼上书写着“俊逸传芳”四个字,说的是鲍氏先辈里的一位名士,鲍照。

  鲍照南朝时与谢灵运齐名,文采出众,当了中书令。他能文还能武,当过前军参军,相当于在禁军里当军务参谋。

  在文史上,鲍照以俊逸的诗风闻名。杜甫《春日忆李白》里有一句“俊逸鲍参军”,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之风,可见鲍照在后世文人心中的地位。

  所以,书写这四字,不难想见石塘鲍家对子孙的期许。村里人说,其实如今的爱敬堂规模比早前有所缩小,原先两侧还有偏房,一处做了村里的私塾。在这间私塾里读过书的村民都对窗棂图案记忆犹新,因为那是冰裂纹的样式,取“寒窗苦读”、“读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意。

  清代修缮祠堂时,族人们给爱敬堂写了堂记,阐释了“爱敬”的孔孟之意,“爱本仁,敬本义。孟子曰:人之实,事亲也;义之实,从兄也。爱所以为孝也,敬所以为悌也。”

  六

  与爱敬堂初见时,你会被他的威严所震慑。他衣着华丽,衣上花纹繁复,不言自威,于是你畏他。

  当你试着走近他,你会发现,这是一位眼神里闪着慈爱光芒的老人。

  他严肃却不古板,他恪守家规,因为正己者方能正人;他不说话,却最是能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以端正自省的教导。

  于是,人们开始理解他,敬他,爱他。

  而慢慢地,爱敬堂也有了自己的变化。

  时光流转,它从大门不开的祠堂,兼做了笑迎四方客的文化礼堂。

  如今的爱敬堂是充满人气的,村里人有事会来爱敬堂,没事也爱在这里坐坐,看看电视、打打牌,哪怕坐在走廊里打个盹也好。

  到了春节,这里越发热闹,和古时即便吹着鼓乐也依旧带着肃穆庄严的“热闹”不同,现在的热闹是真实的。祠堂里挨挨挤挤站满了人,鲍家后人们聚在一起,祭祖、上灯,还要自编自导自演一台“村晚”,电视上的春晚再华丽,也不及看乡里乡亲的表演更亲切。

  过完年,游子们看一眼爱敬堂,再次外出,心里缠绕着丝丝依恋,直到下一次归来。


钱江晚报 新安文化特别报道15 a0009 爱敬堂 2018-08-31 钱江晚报2018-08-3100010;钱江晚报2018-08-3100011;钱江晚报2018-08-3100018 2 2018年08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