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亮相的嘉善书城里装下一座古镇
本报记者 张瑾华 通讯员 马正心
嘉善书城内景 |
经过18个月的构思、设计和装修,嘉善县新华书店位于人民大道的嘉善书城完成了转型升级的全过程,面貌一新地出现在嘉善读者面前。
去年底,嘉善县新华书店在官方微博上写下:“我们将以崭新的姿态与您重逢,敬请期待。”今年,书城再度开门迎客,工作人员说,暑假时候最忙的一天,有五千多人来到书城,现在想想“腿还有些发软”。
读者究竟是被书城的哪些新点子、新设计所打动?一位读者嘴里的“书城里的古镇”背后又是什么故事?
本周,钱报记者来到嘉善书城一探究竟。
“乌篷船”里载满书籍
沿着楼梯向上,视野瞬间开阔,两侧各有一排高高的木质“屋檐”,中庭布置了细长的图书展台,有低矮的台阶和周围相连。
书店的工作人员说,这是根据嘉善县西塘古镇的布局,精心设计打造的。
西塘是有名的水乡古镇,有“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这样的说法。我们一起来看看书店里的古镇——左右两排木屋檐,对应着西塘岸边带屋顶的街道——“廊棚”;地势较低的细长中庭,代表了西塘纵横交错的河道。
“河道”里面的图书展台是什么?工作人员笑着做了一个划船的手势——原来,这些都是满载书籍的西塘“乌篷船”。
半天时间,有不少读者在这儿“打卡”自拍,但也有读者告诉钱报记者,自己一眼没看出这层意思来,但是一经点明以后,感觉“还真是蛮像的”。
沿着想象中的河道上岸,会看到脚下三处透明玻璃覆盖的展示空间,里面陈列的物件分别属于嘉善的“窑文化”、“酒文化”和“善文化”。“窑文化”说的是明清时期在嘉善远销全国的“干窑”,盛产砖瓦;“酒文化”则展示着有数千年历史的嘉善黄酒;“善文化”的空间里,表达了嘉善人弘扬和珍视的“地嘉人善、嘉言善行、善气迎人”传统美德。
路过这里的小读者常蹲下来细细端详,看得不明白的,缠着家长求解释。
嘉善县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潮荣说,在嘉善,新华书店不止是购书的去处,更是承载了地方文化的公共空间。把古镇放进书城,将文化在展柜里具象,都是书店人对此作出的努力。同时,伴着这些书店人贯彻许多心血的设计,书店里也专门陈列了关于嘉善县传统文化、手工艺和西塘古镇的书籍。
《百善图》的背后是书店的用心
嘉善书城三楼醒目的位置,用整面墙的空间展示了庞大的《百善图》:整整一百个“善”字,各用独特的书法字体写成。
翻开《嘉善县志》,我们会看到,明朝宣德年间嘉善建县的时候,因为所属乡民“俗尚敦庞,少犯宪辟”,所以以嘉、善二字命名。
这一百个善字,是嘉善全县24位老、中、青书法家和爱好者共同创作而成的。篆、隶、楷、行、草等字体俱全。一位老先生走到墙面前,临空用手指比划,练了好几种写法才离开。
除了展示,还有实践:嘉善新华书店和传统文化教育机构合作,在三楼宽阔的区域里摆下两张长桌,铺上毛毡垫,请来老师,供书店的小读者们习字、习国画。
整个暑假,小读者们都在这两张长桌前苦练书画,还有不少读者干脆停下来看小朋友们的“大作”。钱报记者看到,毡垫上已经遍布国画的色彩,都是小读者们“力透纸背”的痕迹。
书店人介绍,新华书店还鼓励更多小读者通过比赛的方式展示自己苦练的成果。“墨点杯”青少年硬笔书法大赛在嘉善县的决赛,就是在书城举行,经过多轮比拼,十一位小书法家骄傲地捧起了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