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老舍戏剧节开幕
改编自史铁生小说的《酗酒者莫非》受关注
当下的流行概念,史铁生20年前就玩过了
本报记者 马黎 通讯员 杨琳惜 特约摄影 赵天阳
9月7日,第二届老舍戏剧节在北京开幕,一直持续到10月27日,来自中外共11部优质剧目将在这一个多月里上演。
其中,有一部欧洲戏剧大师第一次和中国当代文学碰撞的戏剧作品,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史铁生的这部小说,是当代的《楚辞》。”剧作家过士行说。他的身边,坐着演员王学兵。
这部话剧叫做《酗酒者莫非》,由被誉为“欧陆剧场界巨人”的欧洲戏剧奖得主克里斯提安·陆帕导演,改编自中国作家史铁生的一部中篇小说,而且,还是史铁生唯一用戏剧剧本形式写成的小说,原题很长:《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
这部戏去年在天津首演后,又在上海、哈尔滨等地巡演,成为去年口碑最好的话剧之一。
这次,受第二届老舍戏剧节的邀请,10月17日、18日,《酗酒者莫非》将首次登上北京舞台,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两场,依旧是王学兵主演。
9月8日下午3点,过士行和王学兵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对谈,说了史铁生的小说,也说了戏里的故事。
史铁生的小说是当代的《楚辞》
这部名字极长的小说于1996年发表在《钟山》第4期。那年,史铁生45岁。而我们都熟悉的《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在之前已经发表。
小说里,史铁生给剧设置的舞台背景为电影荧屏,演员几乎只有一个,就是舞台上一个白日梦游的酗酒者A。故事和人间真相,都由这个喝醉了的抑或真正意义上比我们更清醒的醉鬼来说出。
最近几年,戏剧和多媒体影像的结合,在国内外都很流行,但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作为作家的史铁生已经那么做了。
“铁生那个时候就想得很远,在舞台后面有电影,他当时的做法,在欧洲舞台上早已经实现了,但在国内还是件新鲜事,可见史铁生很大胆。”
曾写了《鸟人》、《棋人》,和导演林兆华多次合作的过士行,前几天又认真看了一遍小说。
“很生动,一个酗酒者在醉酒的状态下,穿越过去、现在、未来,叩问生命的意义,是一部纯粹探讨精神的著作。黑格尔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凡属‘精神’的一切,一概都离中国很远。在探讨精神的深度上,比如哲学,我们确实不如西方,但史铁生却走得很远。”
过士行对这部小说有个新评价:当代的《楚辞》。
“有招魂,天问的精神,但跟《楚辞》又有不一样的地方。楚文化里有招魂的习惯,人在活着的时候给自己招魂。你看《招魂》里有各种东西勾引、吓唬亡魂回来,北方不可去啊,赶紧回来。铁生不是,他就是去探险,过去、未来,基本上去的都是让他感到痛苦的地方。这个小说更多的向我们呈现生命的荒凉,存在的困境,无法沟通的孤独。他把很多问题留给我们自己思索。”
其实,史铁生写过很多剧本,很多人都不太知道。可以说,进入文学生涯,剧本创作比小说要早,大多在上世纪80年代,比如电影剧本《人生的突围》、《多梦时节》,还有一个剧本《荆轲》(未拍成电影),与女作家钟晶晶合写。
钟晶晶曾回忆过,铁生好和自己较劲,一句台词不满意他会停下来琢磨好久,“对过分的戏剧冲突和暴力血腥,他有着天生的反感。”
从椅子上醒来要演15分钟
2017年《酗酒者莫非》首演后,当时过士行作为观众坐在台下,他忍不住举过话筒:“我觉得,这都不用听台词,你就能从他的声音里感受到他的内心。”
他说的是王学兵饰演的莫非——他拖着史铁生的轮椅,一圈又一圈,5个小时的表演,让人觉得“脱胎换骨”。
陆帕则这样说:学兵像一种酶——“他会使用我给他的想象,去设计角色,非常勇敢地去面对那些很难描述的话题。其实,他的表演不是靠他的演技,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和经验。”
陆帕是怎么排练,怎么训练演员的?
他和演员们买了史铁生所有的小说,所有人回去看,每天排练6个小时,3个小时都在聊天。
“他从小说里看到了很多东西,是我们没有发现的,或者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王学兵这样说,“陆帕从来不抠你该从哪儿走到哪儿,我们聊得最多的是,人们喝醉是什么样的,他是怎么想的,从开始说到说完,他脑子里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的错乱是怎么回事。”王学兵说,第一幕戏15分钟,醉鬼莫非从椅子上醒来。“我刚拿到剧本,3分钟就演完了。”他笑,那最后多出来的10分钟是什么呢?
“我们有时候在台上只演干货、事件,在戏剧舞台上我们总是讲故事,但陆帕不是,他不要快,不要着急,光是起床这件事,一个酒鬼如何从一个椅子上醒来,他就觉得我们应该特别真实地让他慢慢醒来,要让莫非和观众一起慢慢醒来,这很有诗意。”
很多人觉得整部戏中,王学兵的说话、表演,自由,缓慢,像是在生活中的自然状态。
这跟陆帕独特的即兴排练有关。
排练2个月后,演员每天早晚2次排练,一次3小时,每一场基本都是从即兴开始的。陆帕让工作人员把机器架好,场子清空,不许任何人走动,不许有任何动静,要特别安静地进入那个即兴的状态。他只给学兵提了一个要求:莫非,你一个人呆着,呆到桑德拉(饰演女记者的波兰演员)上来为止。
王学兵常常一个人呆在排练厅里,看着时间流逝,爱呆多久就多久,“我们经常讨论得快睡着了。”
老舍戏剧节,呼唤文学精神
9月7日,伴随着话剧《老舍赶集》在北京天桥艺术上演,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演)策划发起、天桥艺术中心共同主办,由中国老舍研究会、北京戏剧家协会、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协办的2018第二届老舍戏剧节正式拉开序幕,将持续到10月27日。
去年,首届老舍戏剧节的诞生,以“呼唤戏剧文学精神”为创办主旨,以“民众情感、人文关怀、民族语言、国际视野”作为主题词。
本届开幕大戏《老舍赶集》,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六个短篇故事,由方旭导演执导。戏剧开场,以《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起头,与观众热情互动,调动剧场气氛;《创造病》、《牺牲》、《黑白李》、《邻居们》四个故事则分别讲述了夫妻情、同事情、兄弟情和邻里情,再现了老舍作品的幽默辛辣。最后,六位身穿长袍、头戴圆帽的“北平文人”将《我的理想家庭》娓娓道来,抒发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接下来,戏剧节的11部展演剧目,将分成“致敬老舍单元”、“文学剧场单元”和“国际单元”三个单元在北京舞台上演。
在“致敬老舍单元”,除了开幕大戏《老舍赶集》外,还将上演由北京市曲剧团打造的大型北京曲剧原创史诗剧《翦氏夫人》,这也是对当年为“北京曲剧”命名的老舍先生最好的致敬。
“文学剧场单元”汇聚了《天下第一楼》、《天之骄子》、《亲爱的,胡雪岩》等等。
“国际单元”齐聚了中外戏剧巨制,除了《酗酒者莫非》,巴黎城市剧院剧团带来首次重磅访华剧目《围城状态》,圣彼得堡科米萨尔日芙斯卡娅话剧院将带来《日瓦戈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