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就低调一会儿
徐琳
社戏(来源网络) |
第六届乌镇戏剧节近日开幕,不少名人名家前往参加。对于戏剧爱好者来说,这是一顿豪华大餐。但让笔者注意的是,有人节前在网络平台发帖因变故而低价转让剧票,回复许多但终究无人问津,更有网友直接回复:都市人还有看戏的吗?这要是演唱会门票就妥妥的了。
听到“戏”这个字,脑海中立马闪现出小时候全村人围在一起看戏的场景。鲁迅的《社戏》更是将儿时看戏的景象、心理变化描绘地淋漓尽致,淳朴真挚。鲁迅因为年龄小,看戏路程远、时间晚又要走水路,所以被家人阻止去看戏,但他却心心念念,想尽一切法子也要和小伙伴一起参加这么一场戏剧盛宴,好不容易得到了母亲的允许。
《社戏》讲的不仅仅是鲁迅儿时欢喜热闹的情景,也是成年之后始终怀念的场景,就像无数个我们,它带走了我们一个个的故事,也满载着我们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少年情怀。看戏对于我们而言乐趣非凡,但如今,戏真的无人问津了吗?
进入金秋十月,满城桂花香,笔者辖区及附近的社区都献出了传统戏曲文化表演的活动。戏曲、社戏似乎是很小时的印象,与脑中冲突的网络热评对比,按捺不住,笔者在一个晚上来到了戏曲下乡的活动现场,来得稍晚,只听得一人一曲唱罢,台下观众不知是谁喊了声:“唱首歌,我们听得懂的歌”,一声呼,众生应,亏得表演者多才多艺,传统戏曲与流行歌曲切换自如,生生将这一台戏曲文化盛宴变成了小型演唱会。
笔者现场询问了几位观众,较为年轻的中年人普遍回复:相对于戏曲更爱歌曲,戏曲慢悠悠地听了没劲,很多也都听不太懂了,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应该是喜欢的;年老的爷爷奶奶的回答则戳中了无数年轻人的内心:歌曲、戏曲都好的,只要孩子们喜欢。传统的戏曲文化竟沦落至此吗?
笔者在次日晚上又跑到另一个广场,这次的是戏班台子,简朴的木质舞台,观众坐的都是古旧的老式长凳,顶上一个漏风的塑料棚用来遮风挡雨。还未开始,三三两两的老年人便来到广场候着了,临到表演,场上座无虚席,还有人预料到似的自带小板凳。意外地,这次看到了不少年轻家长带着孩子过来听戏。
笔者——行走的调查问卷,照例询问了不少听众,大家很热情,跟笔者抱怨:现在听戏的机会太少了,以前一个村里,动不动就来一场(戏),大家围在一起的感觉特别好,特别热闹;带着孩子来的家长表示:很高兴有这种活动,10后的孩子基本没有时间接触到传统的戏曲,相比于当时贫瘠的我们,每天给予他们外来的物质、精神文化的东西太多,作为家长也遗漏了很多宝贵性的传统文化,今天过来,小孩子特别兴奋,对社戏这种形式的活动很新奇。
的确,在过去的印象中,每一个村都有自己的一小块土地,每到演戏的时候,自搭建舞台开始,整个村子便都会热闹起来,家家带着小板凳,早早地便去到广场占得前排的黄金座位。有人说,现在的过节是一种仪式,戏剧同样是一种仪式,在重要的节日、场合里不可或缺,不论何时。
小云老师:20多岁的小姑娘,传统文化(戏曲)爱好者,大大小小周边的传统文化活动中总能发现她的踪影,这周参加传统服饰展示活动,下周参加传统戏曲的舞台表演……笔者,一枚伪文青,穿着休闲服跟着小云老师硬着头皮参加了一次,看着一众的爱好者站立在一处,穿着一身飘逸秀丽的古典服饰,手簪花、扶细枝,恍若进入了大观园。
问到小云老师涉入其中的原因,她坦然回复:我是绍兴人,土生土长在绍剧的发源地,从小是跟着奶奶听着老旧收音机里的戏曲长大,小时特别不能理解甚至厌恶老一辈听一整天戏曲的行为,随着年龄阅历的慢慢增长发现传统戏曲的魅力,喜欢跟着唱上两三句。从小的耳濡目染是一个契机,让我开始进入这个圈子。
在这个喜欢嘻哈、街头文化的时代,小云老师反其道而行之。她告诉笔者,原先这只是自己的一个私人爱好,无意间将活动照片上传到社交平台,不曾想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小云老师非常愿意与学生分享,激发他们对传统戏曲的兴趣,考虑学生们喜爱新兴事物,她更为推荐学生们从现代的戏曲中渗透了解传统戏曲文化。在他们班,有一个特设的戏曲爱好会,闲暇时相互交流心得,在无声无息间向更多的人传播传统戏曲文化。
人们常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从戏曲中了解人生百态,从人生百态中了解戏曲。其历经千年,就像黑格尔说的“存在即合理”,就像小云老师般,越了解它,越被它的魅力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