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8版:新安文化特别报道36

文章导航

豪岭古道

  豪岭古道

  今天,为新安文化“发声”的是方茂之先生。

  方茂之,土生土长淳安人,务过农,当过兵,1970年起任高中语文教师,凡39年。1990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历任淳安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和淳安县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淳安县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省及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他说——

  那“水色异诸水”的新安江,那“环万山以为邑”的“千峰郡”,那有“文献名邦”美誉的新安文化,为了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那“十年倒退,十年徘徊,十年恢复,十年拼搏,十年发展,十年超越”的艰难经历,常常在生活中,在梦境里,洗礼着自己的灵魂。

  淳安有自己的诗歌流派,有自己的民间文学,有自己的传统习俗,有自己的方言俚语……常常叩问自己对新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了一点什么?

  扫一扫二维码,听方茂之先生带来的淳安古道。

  一

  新安大地除了水的丰润,还有山的俊朗。

  沿着源,逆流而上,水的尽头,遇见的便是山。再往前,无数条道路通往山脉之巅,穿越在山岭之间。

  这些路,有长有短,或就地挖土平整而成,或以石材铺就。

  千百年过去了,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商贾、军队、百姓在这些古道上走过,往昔的繁华大多已随着时光流逝,湖水上涨成为了记忆里的故事。

  但是豪岭古道还在,这是一条从淳安古威坪延绵到西乡大五都豪岭脚下的青石长龙,一百来里的路程,顺着环水溪流,自北向南,依山、沿村、傍水。

  “浙皖毗邻山连山,淳歙亲友情谊长。”从这句描写豪岭古道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即便山水阻隔,跨着省,古威坪和歙县的人们依然往来密切。

  什么时候山林间有了路,已经不得而知,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只记得山路铺上青石板的年岁,因为那一年,海瑞在上头走了一遭。

  400多年过去了,岁月蹉跎,历经沧桑,古时的道路不复存在。古道沿途的桥梁庭院,已经和终点古威坪一起,随着新安江水库的蓄水而淹没,成为了沉睡千岛湖底的一景。村中仅存的一部分路段,也被浇筑成了水泥路。

  留下从山脚开始到岭那端的青石板,任人行走其间。

  一路上,留给村民们通行的古桥、远离公路岸边的石块,尚留有千百年间人来人往的印痕,而更多关于古道的一切,已经成为了回忆。

  二

  现在已很难找到完整走过豪岭古道的人,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们可能还留有稍许记忆。那样的年岁,百里青石路,对山里人来说,很远。

  余树桂在豪岭脚下的旗山村出生长大,他至今都略微觉得有些遗憾,没能走上一程完整的豪岭古道。

  那一年,他刚上小学,学校组织大家上县城,由于太小,他没能去成。

  那一天,日头起了又落,余树桂就这样一直等在村头,他估摸着哥哥们走了多少里路,还有多久能够到家,他向往青石板那一头的世界。欢笑声传回来了,就和他希冀的那样,果然走完这些青石板,是另外一番景象,那里有一种东西叫电灯。

  在他原来的小村庄里,青石板上运回来的,是给夜晚带来光亮的煤油。

  1958年,千岛湖的水一寸寸往上涨,豪岭古道的青石板一块块往下沉,通往威坪的路,大部分就这样安安静静地躺在了湖底,保留住那一年的模样。

  余树桂长大了,却也没有了在古道走上一走的机会,他踩过的,是没有沉入湖底的那一段。

  一开始,他还能走一走那些青石板,后来新的路修好了,车子多了起来。他能走,一直走的古道,唯剩下了从山脚开始到岭的那一端,这一走就是很多年,从孩提到古稀。

  对他来说,这是一条很熟悉的道路。年轻的时候,他带着放映电影的设备,多少个夏日的夜晚,一场场电影送去,只是再晚,他也会沿着这条青石板路回家。

  古道那头的安徽村民,如今,偶尔还会沿着青石板走上半个钟头,跨过山顶,穿过凉亭,坐着淳安的公交车,买好东西归家,一如曾经走过的徽商货担郎。

  余树桂和很多人都感念修了这条路的先祖,亦传颂一位先贤——海瑞。

  三

  据淳安县志记载:海瑞升为浙江淳安知县,是明朝嘉靖三十七年,岁次戊午(公元1558年5月),至四十一年,岁次壬戌(公元1562年6月),历时四年零二个月。

  短短四年任期,海瑞的脚印踏遍了淳安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太多的故事,有的载入史册,有的传颂民间。威坪的老人们,口口相传着关于海瑞数不胜数的传说:分水息械斗、督造石板路、夜巡水碓山、巧平玉娥冤……

  督造石板路这一桩,指的就是豪岭古道。

  相传,那是海瑞在任的一个梅雨时节,为了破一个要案,海青天乘船到了歙县南部。

  谁料,返程突然遇上了暴雨,新安江上船筏无法通行,水路是行不通了。案子还没结束,海瑞心里急啊,于是决定徒步返程。他从歙南沿江而下,翻过豪岭,经淳西大五都,返回县衙。

  坑坑洼洼百余里的泥泞小道,让海瑞一行疲乏不堪,不过他想得更多的是往来此间的百姓。自己难得走上一回就颇觉辛劳,可想而知威坪的父老乡亲是如何艰难,后人同样需要承受这份艰难。

  何不修成石板路?倘若能再建几座凉亭,通行、休憩就两全了。

  县衙清贫,财力有限,如若举威坪人民之力或许可行。也许人们也在等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契机,全威坪的人们都支持海瑞的提议。

  修路开始了。

  逢吉日,择良时,炮声隆隆,挖土采石,劈山开路,遇水架桥,分村、分段,一百余里的山山水水,处处呈现了繁忙的施工场景。

  海瑞开了一个头,他离任走了。

  叮叮咚咚的声响几年里却没有停过。

  五里一桥、十里一亭的青石板修到了山的另一边。

  海瑞后来多半没能再来走一走这条路,但他亲手写下的“兄弟进士”和“父子文魁”匾额,至今还悬挂在保留下来的进士亭(牌楼)的上头。

  四

  从现在的威坪镇开车出发,溪的两岸偶尔还能看到古道的模样,百里路程百里景,只是亭子和石桥大多已经不复存在。

  现在能看到保存得比较好的,是豪岭脚下开始的那一段。

  沿着青石板往上走,一路上看到结着青果的棉花苞,挂着鼓鼓囊囊果儿的芝麻,已经养得只能用来做豆腐的老毛豆,不知名的花花草草从石板缝、路旁长了出来,占据着原本宽阔的道路。

  越往山顶走,青石板保存得也越好,宽的地方能到两米。有的青石板已经被踩磨得光滑发亮,沉淀了岁月的沧桑,仿佛诉说着这条路曾几何时行人往来的频繁和悠久。

  岭顶那座穿通式石拱形的古凉亭保存完好,里头的石板被路人坐得多了久了,表面就像被打磨过似的。穿过凉亭就到了安徽境内,走完一小段石板路,走过青石拱桥,便是那一省的村落、庄稼和土路。

  一路上,能看到放下竹篓的老妪在古道边上的观音殿休憩,背着树枝柴火的老汉停下了脚步,朱元璋率兵改道的马脚凹几百年来不曾变过模样。

  相传当年朱元璋举兵起义时,兵行到此处,战马突然跪地,任凭怎样鞭打也驱赶不过。于是朱元璋改道五里横培路,过阳岭经小五都出,翻七都长岭,去八都千亩田。

  再往高处走,就能看到小五都和六都两大源流交汇,俨然一幅两岸青山相对,百桂耸峰巍峨立,山路弯弯村连村的江南山居图。

  一年又一年,古道上山核桃要待来年再收获,油茶再过一段时间可以丰收,战马饮过的泉水还在流淌,人间已历经几番沧桑,唯有取石建路的山崖还留有平整的切口,和保留下来的这段豪岭古道一起,笑看人间激荡,人来人往。


钱江晚报 新安文化特别报道36 a0018 豪岭古道 2018-11-02 钱江晚报2018-11-0200011;钱江晚报2018-11-0200014;钱江晚报2018-11-0200012;钱江晚报2018-11-0200018;钱江晚报2018-11-0200022 2 2018年11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