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l0003版:临安生活

创新农地金融服务
让土地成为振兴乡村的“活资产”

  根据杭州市临安区委区政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部署和改革创新要求,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国试点为契机,大力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落地改革,有效化解农地金融“渠道少、融资难”等问题,借助金融创新释放改革红利,让农村承包地真正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活资产”。据统计,2018年度临安区创新推出涉农金融新产品8个,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抵押758宗,贷款融资6395.89万元;实现土地流转及集体资源资产平台交易58宗,交易额13260万元,带动社会资产直接投资5.37亿元;新增流转农地6.3万亩,累计流转土地达到15.6万亩,流转率快速提高到55.2%;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7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72∶1。临安区农办通过“探索三大机制、创新三大环节”的做法最终达成了优异的成绩。

探索建立农地动态管理新机制,创新农地金融产品的实现基础

  1.以完善制度为抓手,畅通农地变资产渠道。先后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的行动方案》《临安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适度规模流转管理的实施细则》《临安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评估机制(试行)》《临安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实施细则》《临安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等26项制度政策,充分赋予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抵押等权能,畅通了土地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制度渠道。

  2.以创新服务为抓手,巩固承包地管理基础。设立“临安区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经营权证抵押登记办理处”,以“即事即办”为服务的宗旨,提供政策宣传、咨询服务、权证办理、抵押登记、信息查询等免费服务,办理规模经营的农地流转经营权证21本,接待政策咨询、办理登记、信息查询等服务730人(次)。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按照专职工作人员、专门服务场所、专用信息平台、专家型业务咨询和专业法律服务等“五专”要求,积极开展农村产权市场交易。2018年发布区、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信息81宗,成功交易58宗。

  3.以系统研发为抓手,填补行业管理空白。2018年,临安区在全国率先开发了农村承包地的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将高精度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应用到承包地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和运行维护管理,有效实现承包地精准定位、实时更新,率先形成了承包地日常登记、权属变更、流转核查、抵押担保、纠纷调处等动态管理。完成承包地动态变更4500户,对21个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涉及的土地流转、抵押贷款等功能进行系统拓展运用,创新建立合同网签、变更、注销、疑义、抵押、流转、退出等动态管理新体系,为浙江省和全国的推广使用提供示范和样板。

探索建立“政银”共建工作新机制,创新农地金融产品的实现通道

  1.以共建共联为抓手,建立协作机制。结合党建共建共联机制,建立以“机制为核心、平台为抓手、资金为驱动、产品为依托、服务为保证”的政银共建五位一体工作机制。组织部发挥党建统领推进乡村振兴的牵头作用,由临安农商银行为主体加大信贷投入,用于乡村振兴、集体经济扶持、承包地抵押等。临安农商银行与区农办、财政局、林业局(农业局)、供销总社、水利水电局等部门以及18个镇街密切协作。在此基础上,吸纳泰隆、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参与到涉农信贷融资当中,全方位开展金融助力农村发展的新机制。

  2.以金融服务为抓手,落实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优势,由临安农商银行实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五年行动计划,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振兴项目实施,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和美丽农居建设,支持广大党员和村民脱贫致富、创业就业等。实施优惠利率,减轻村级财务支出负担,安排不少于5亿元专项信贷资金,用于区内各行政村化债减负。每年安排1亿信贷资金,用于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及农户承包地抵押贷款,助推农村产业发展。三年安排集体扶持资金600万元,专项用于经济相对薄弱村的集体经济发展。

  3.以金融产品为抓手,创新信贷产品。以提振乡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全面满足“三农”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创新开发“振兴”系列20个信贷服务产品,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贷、林易贷、耕宝贷、物业贷、农房贷等8个产品已经实施,股权贷、强农贷、新农贷、青山贷、绿水贷、先锋贷等12个金融产品将陆续推出。农商银行、泰隆银行等金融机构已发放农户承包地抵押747宗,抵押贷款5091.89万元;规模经营主体,办理抵押贷款11宗,抵押贷款1304万元;公益林“林易贷”4宗,贷款675万元;集体房屋“物业贷”15宗,抵押贷款2300万元;小额信用“扶贫贷”3宗,贷款150万元。

探索建立激活农地资源新机制,创新集体农户经营主体三方利益共赢的实现形式

  1.以盘活农地为抓手,拓展集体增收新路子。农地金融产品的创新,激发了村集体盘活农地的积极性,通过合作入股鼓励农户委托村集体开展整村整畈连片集中流转或股份合作经营,村集体以基础设施、生态资源、保障服务等参与入股分红和合作共赢。土地流转从单一的租赁方式,向入股、合作的二次分红型发展。如朱湾村的“植物迷宫”300亩土地合作、徐村村的“仙草小镇”450亩土地租赁+合作、光明村的光明农场310亩土地入股、天目山镇周云村的“粮油生产基地”650亩土地入股、高虹镇“龙门秘境”村落景区500亩土地租赁等,据对适度规模流转的15个村的统计,集体共增收273万元,村均年增收18.2万元。如光明农场2017-2018年土地入股,通过保底及分红为村集体增收38.9万元。同时,土地流转也有效促进当地集体闲置房利用和民宿经济发展,如徐村村集体回购两幢闲置民房后租赁给浙江天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年租金20万元。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公开交易促增收,如青山湖街道蒋杨股份经济合作社驾校地块经19人18轮竞价,终以321万元摘牌,高出底价231万元,溢价率达257%;太湖源镇碧淙股份经济合作社一宗土地流转项目经30轮竞标,最终以超过起拍价81万元落槌,溢价率高达261%。

  2.以规范流转为抓手,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农地金融产品的创新,增强了分散的农户农地资源统一盘活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换、租赁、入股等流转方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区级平台土地流转21宗,交易土地6746.76亩,年租金从原来的每年每亩600-800元提高到每年每亩1000元,仅此相关村的农民人均财产性增收495元。在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后,返聘农业企业生产劳动,或从事经商、打工等其他行业,取得更多劳务收入,如光明农场农业种植,安排本村闲置在农的50岁以上老年人耕作劳务28名,支付劳务工资36万元,人均获得劳务收入1.3万元。同时,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办理抵押贷款747宗,发放抵押贷款5091.89万元,确保了承包农户(特别是小农户)的生产资金需求,使农民对土地变资金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3.以规模经营为抓手,保障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农地金融产品的创新,更是激发了新型经营主体投资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农业种植经营具有生产周期长、投入成本高、获得收效慢等特点,且二轮承包的期限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修订出台前,规模经营主体、社会资本对土地流转存在很多顾虑,怕流转到位的土地被调整或变动。结合流转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重点在光明、周云、徐村、朱湾等村抓好规模流转的示范,鼓励和引导农户委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集中连片整畈流转,并将土地流转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进行交易,最大限度地缩短流转过程、降低流转成本、防范流转风险,激发了有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能力的农业种植、生产园区、休闲观光等投资热情,有效保护了规模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区财政每年还设立风险防范基金500万元、土地规模流转奖补100万元和农地抵押贷款贴息50万元,重点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金融机构提供农地金融保障,最大程度地降低市场和自然风险。


钱江晚报 临安生活 l0003 创新农地金融服务
让土地成为振兴乡村的“活资产”
2019-01-25 钱江晚报2019-01-2500007;钱江晚报2019-01-2500009;钱江晚报2019-01-2500010;9277405 2 2019年01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