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钟氏大屋:以聚居的名义传承文化
吴燕萍
(本文作者吴燕萍系浙江省桐庐富春高级中学教师,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桐庐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
山岭绵延,林木苍翠,溪流自峭壁悬崖之上飞泻坠落,随山势蜿蜒。幽谷鸣鸟,谷中植被茂盛,桐庐引坑村就静静地隐匿在这样的天地之中。人们肯定想象不到这里竟然还有一座占地近一万平方米的古建筑,它就是桐庐县现存唯一一座家族聚居型民居——钟氏大屋,坐落在引坑溪和壶源溪交汇处。
说起钟氏大屋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据《义门钟氏宗谱》(2002年版)记载,新合乡钟姓一族始出东汉颖川长社(今河南许昌),始祖钟皓。
对于钟氏迁居的时间,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后代孙钟珊于唐昭宗龙纪元年(889)自镇江丹阳迁居新合,繁衍生息。二是钟珊后人钟厚(935—1004)因在“澶渊之战”中为救宋真宗而战死沙场,仁宗朝被追封为“忠救王”。钟厚后代孙钟可谅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引本房子孙迁居引坑创业繁衍。经150多年的奋斗,家族兴盛。不管是哪一个版本,可以确定的是,钟氏一族很早就在新合聚居。
引坑村虽地处偏僻,但位于富阳、桐庐、浦江三县交界处,自古以来都是交通要道。要塞之地从来多纷争,引坑村也难逃同样的命运,这里盗匪猖獗,兵灾频繁,引坑的老村就是这样毁于明代的倭寇之乱和兵家纷争之中。为求自保,钟氏一直聚居。自清以后,钟氏众议建大屋。
大屋始建于清嘉庆间,以后逐步扩建,在建筑两侧扩建,举全族之力建厅堂,造居室。厅堂在中,居室在侧。直至光绪间才形成现在规模的建筑群。至1949年,钟氏大屋建筑群体已达8000余平方米。也就是说,大屋是随着时间的演变,人口的增多,慢慢建造完善起来。
钟氏大屋据山而建,东临壶源溪,西背望燕山,南傍引坑溪,北靠大山湾。群山环抱,进退可据。整座大屋坐西朝东,平面成矩形,由五列平行的二层楼房组成。通面阔67米,通进深97米,有200多间房,占地面积6499平方米。
大屋的建成,对于钟氏家族的子民而言,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就是一座坚固的城池。
在钟氏大屋的中轴线上,共有五进门厅,一进门厅,二进花厅,三进三星堂,四进承起堂,五进承德堂,这些是核心区域。两翼为二排数十间面向厅堂的居住楼房,外围布局有百忍堂、余庆堂、启翼堂作围护,这些建筑互依互通,布局严密,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它们在时光的变迁中,依然静静地矗立着,像位忠实的老人,默默守候着自己的子民。
走近钟氏大屋,首先扑入眼帘的是圆形拱门,门顶上写着“万里风云”四个大字,字的中间闪耀着的是立体浮雕的五角星,拱门的后侧顶上与隔壁的现代民居相连,墙头长满着杂草与青苔,似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历史的荒烟蔓草,总是堙没一些什么,但总有什么留下来的。比如墙上悬挂着的“万里风云、芝兰并茂”等,表达了人们内心无比美好的祝愿!
老屋是安静的,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一进门厅由石框做门,石板为门额,上刻有“鸿飞鹤舞”四个大字,单坡硬山顶。三开间,进深三檩3.7米。跨过门槛,可见两边的厢房,房门紧闭,而院子里细细的鹅软石上,则已长出厚厚的青苔,阳光从高高的天井中穿过,照耀在地上,使得院子在古朴中愈见苍翠。门厅两边置放着器皿,其中悬挂索面的木架子,特别吸引眼球。新合的索面,又称长寿面,是桐庐一大特色美食。细细的面条,柔软有味,润滑有劲,慢慢地放入口中,但觉味蕾倍展,每个毛孔都舒服妥帖。
二进是花厅,三开间,重檐,阔11.7米。花厅两侧为长廊和厢楼,厢楼短短的几阶楼梯上,依然是紧掩的楼门。前置券棚顶檐廊,廊进深三檩3.1米。单坡硬山顶。梁上牛腿斗拱,装饰华丽。檐廊后楼房进深七檩8.1米。双坡硬山顶,马头墙,后双步,楼上为抬式梁。二进的天井低于二进0.45,石板铺筑。站在厅内,但见柱子林立,地面呈灰白色,头顶的天花木板上留有几处燕窝的痕迹,让此刻的花厅在空旷中略显苍茫。“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天井内的那一口圆形水井,在井盖重重的掩饰下,寂寂地兀自矗立着,任由光阴流转变迁。
继续往里走,是三进三星堂。三星堂与二进的地面平行相连,面阔。这里也是三开间,大约三字在古人的念想中,是个比较平静稳定的数字。用墙和长廊隔开,两侧为厢楼,面阔11.7米。两破硬山顶。堂中墙壁上悬挂着“三星堂”的木匾。外厅中楹面对“三星堂”,刻着九狮同珠,谐间内含“九世同居”之义;右楹刻着松鹿,内含“送禄”之义;左楹刻着蜂猴,内容“封候”之义。转过木匾,是后门,与四进大门相对。三进与四进之间,是一条窄窄的巷子,巷子两头,都有高高的马头墙。
当节日降临的时候,三星堂里总会热闹非凡,一起聚居在这里的人们,便开始一起忙碌,节庆气氛特别浓厚。重阳、端午或者春节等节日,人们总是会包些粽子,新合的灰汤粽是一大特色,那是桐庐人新年里讨口彩“粽(总)油(有)”的意思。逢年过节的时候,屋里的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打年糕、做冻米汤、炸豆腐等,这时候,小孩儿总是最开心的,或围着大人转圈、眼巴巴望着那些美食,或一起在院中嬉戏、尽享童年的欢畅与快乐。居住在老屋的日子里,时光是如此安静而美好!
进入四进承起堂,仿佛进入另一片天。因为中间的大门,所以感觉四进的院落特别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只是这里并没有杨柳,有的是院子两边载着的几簇万年青,像是年轻的女子,静静守候着属于她的光阴。院子较大,地面的小砖铺饰成钱纹图案。承起堂进深八檩10.5米,两破硬山顶,马头墙,楼上也为抬式梁。开后门,与五进大门相对。
五进承德堂,大门进去后为天井,地面略显粗糙,地面与三进齐平,两侧为厢楼。天井后为承德堂,地面高出四进0.5米,三开间,面阔11.8米。这里的雕刻相对简单,中轴线上的五进厅堂屋,为家庭集体活动时所使用。厅堂左右两侧各有一条东西向90余米的长廊。长廊的两侧依然是厢楼,不过有南北之分。北厢楼坐北朝南,面对中轴线上各厅楼和南花厅券棚廊轩厢楼。南楼情形基本相似。全部厢楼现存120余间房屋。
好房子,自己会说话。你瞧,在钟氏大屋的雕刻中,我们可以看到,内容大多是吉祥福禄图案及传统故事,花卉鸟兽、亭台楼阁、舟马器皿,城楼宫宅,男女人物,无不因势象形,各具神态,反映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尤其是人物的面部表情,尤其生动慈祥。其中有一狮子人面像,脸上带着憨憨的微笑,面对着底下的绣球,仿佛有春风吹过它的脸庞,笑意盎然。这些精美的雕饰,似乎向我们在传达这样一种讯息:勤俭能持家,家和万事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正是在勤劳勇敢的钟氏家族的努力下,钟氏大屋内,出了许多的知名人物。道光九年(1829年),钟氏族人连出三名贡生,当然,为示庆祝,又在承德堂前建了三星堂、花厅及两侧厢楼和门厅,全部用五进长廊连接起来。一幢大屋,就像是一棵大树,是在不断地收获中慢慢粗壮起来的。从最初为了安全与生存的需要,到最后勤劳善良的钟氏族人,终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富裕的生活,这一切不都是与大屋息息相关吗?人与建筑,很多时候是相互通融的。
如今这座大屋,开放与包容并蓄,在时光的河流中依然熠熠生辉。逢年过节,钟氏家族的族人们,还会聚集在大屋内,举行各种重大的活动,祭祀、婚庆等,让这座老屋依然焕发出新的活力。它就像老树发新芽般,古老中见苍翠,蕴藉中勃发生机。
2003年1月,桐庐县人民政府公布钟氏大屋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7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以钟氏大屋为核心主体的引坑村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