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是文科生,在家从不看化学,孩子超强大的化学基因哪里来的
6岁萌娃爱看《无机化学》
浙大教授都被问得头疼
本报记者 章咪佳
袁莱维,背后是他妈妈给他绘制的元素周期表。 |
扫一扫,直达浙江24小时APP“全文艺”栏目,更多袁莱维的小秘密在这里。 |
“下次,下次再给你细讲。”浙大化学系分析测试平台主任何巧红老师,轻吐一口气,终于挂掉这通已经讲了20多分钟的电话。
这是她去年下半年偶然结识的“学生”打来的。电话那头,一个娃娃音,一直在抛问题:“硼酸为什么写成H3BO3?是不是存在超氯酸……”
“去年10月,这个孩子来我们实验平台参观,一个人在电镜旁边看了很长时间……”何老师口中的“小孩”,叫袁莱维,今年6岁半,在京杭幼儿园读大班。
何老师在大学教了30年,还是“头一次碰到懂这么多化学的小朋友”,就把这棵好苗子推荐给了学军中学拔尖创新办公室副主任、金牌教练姚琪老师。
去年年底起,袁莱维啃起了《无机化学》,每半个月就去学军找北大毕业、年轻的竞赛教练黄老师,一边讨论一边学习。
而这个想当化学家的小朋友,家庭背景里找不出一点跟化学的关系,父母大学毕业,但学的都是文科,如今妈妈是全职太太,父亲做点纸张小生意,两人读书时的化学成绩都不怎么样。
那小维的化学基因哪里来的?妈妈说“不知道”,他自己给了个答案:“我是基因突变了。”
小小化学家
吃饭要讲碳水和脂肪
走进浙江少儿图书馆二楼阅览室,没多久,我就感到头晕了——
这是采访前我就猜想到的,他只会跟你聊感兴趣的化学。
一堂天马行空的化学课开始了,讲课的是袁莱维,他的教材是《基础有机化学》,如今自己学到第十四章;听课的是1985年出生的我,文科生一枚。
“我们先从最简单的甲酸开始讲,甲乙丙酸为什么能互溶?”
我自然答不上来。
小袁老师自问自答:“因为它们都有羧酸基。”
“再来看看杂环吧。”
我心里叫苦不迭。袁莱维的妈妈毛伟佳给我解了围:“袁莱维,你看书看了大半小时了,眼睛休息一会儿。”
这中场休息也是必需。袁莱维看书多,年后已经戴上了眼镜。一问,300度+散光。
当袁莱维进入看书模式的时候,他在一个平行世界里:他需要纸和笔,做的笔记对大部分人来讲是密码——不是化学分子式就是结构式。就算旁人在一边聊天,都不会对他产生任何影响。
袁莱维现在最喜欢的科学家是霍金。“霍金研究的太空宇宙是宏观世界;他喜欢的化学更多的是微观世界,但是两者很多地方是相通的。”
我问他:“为什么喜欢化学?”
“因为好玩。”
“你觉得化学是什么?”
“化学是万物的基础。”
袁莱维对化学的这种理解,贯穿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这个身高115cm,体重38斤的小小伙子,在同龄孩子中算瘦小。
“吃饭的时候,你跟他说多吃点,听不进去的。”跟袁莱维交流,你最好跟他讲他喜欢的化学,“你今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补充量够不够?”妈妈毛伟佳说。
甜甜小暖男
独闯浙大实验室
袁莱维“突变”的苗头,出现在2017年6月。
那时候,毛伟佳给儿子买了一本《儿童科学大百科》,袁莱维很快就背出了最喜欢的一页“元素周期表”。母子俩之后去了趟浙江图书馆,他自己选了两本书——《化学元素综论》《基础有机化学》。
书借来以后,袁莱维自己看,不懂就问妈妈,妈妈哪里懂,只好硬着头皮上网查。
直到有一天招架不住,毛伟佳决定带儿子去浙大化学系看看,“我也不知道该找什么人,就想着带他先来感受一下气氛。”
母子两个一路找,先找到图书馆。眼尖的袁莱维一眼看到图书馆里的两个模型:一个DNA,一个C-60(碳60)。再依照地图,他很快找到了化学楼的位置。
安静的实验室里,袁莱维自己走进去,有礼貌地跟实验室的小姐姐作自我介绍,表达他对化学的兴趣,以及自己最近学到的知识:比如,预测元素周期表中119号、120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杂化轨道……聊着聊着,刚好被路过的何巧红看见,还瞥到了袁莱维带来的看化学书时写下的笔记。
今年春节前,为了感谢何老师,袁莱维又去了趟玉泉校区。当时何老师不在,袁莱维留下一张字条:何老师您好!我是您介绍到学军中学姚老师那去学化学的那个小朋友。快放假和过年了,我来看看您,但是您不在,我想跟您说,我现在在跟学军的黄山老师学化学,非常开心,也非常非常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所以我要把我喜欢的棒棒糖分享给您。甜甜的让您开心,谢谢!
是不是被甜到?袁莱维的社交水平不止有暖男的一面。
前几天,知道自己要接受采访,袁莱维决定理个发。他之前在爸爸老家嘉兴理过一次,13元,他记住了。
“杭州家附近的理发店,都要20块钱剪个头,他嫌贵。”毛伟佳说,小朋友连跑5家店后,就换了个策略——他走进最后一家,跟老板娘说:“我在嘉兴剪个头只要13块。”
老板娘坚持了一下,杭州剪头没有这个价格的。
小袁先生不卑不亢:“杭州不是浙江吗?不属于中国吗?全中国要团结起来的。”
老板娘吃不消了,“好好好,13块给你剪。”
离开化学,合上书本的时候,袁莱维就会回到一个6岁小男孩的状态,满世界疯跑着玩。
对于儿子超强的社交情商能力和化学天分,父母官方认证“谁也不像”,自己都没儿子这么高水平。
而何老师觉得,小莱维接触化学还不到两年,但学习的兴趣非常人所能比。老师们希望他能保持那份热爱,不被拔苗助长。
真心希望袁莱维身上的这两大“突变”,能为他未来的人生地图添上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