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选择
婺城一家两代四人遗体捐献
最后的选择
婺城一家两代四人遗体捐献
据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张苑 陈俊
2011年1月7日,85岁的梁宗茂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中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爸爸,我已经完成了您的遗愿,您安心上路吧。”梁文俊及家人与浙江大学医学院完成遗体交接,与父亲轻声告别,仿佛父亲只是如往常一般,出门去晨练,去打桥牌。这一幕深深地烙刻在了婺城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脑海中,每当想起,总忍不住泪目。让大家始料未及的是,时隔数年,梁文俊在长久的追思中沉淀了悲痛,读懂了父亲的选择,将怀念践行成了一种传承。
离开也是另一种抵达
作为金华首例遗体捐献者,梁宗茂老人的遗体捐献登记表被金华市档案馆收藏。“人死了,为何不做最后一件好事,把遗体捐献出来,可以救治其他人,这样的好事应该多做。”在这张登记表上,梁宗茂亲笔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为自己的生命留下了永恒的回响。
上世纪90年代,父亲梁宗茂第一次从报纸上读到了有关遗体捐献的消息,回家与梁文俊提起,自己有这样的意愿。十多年后,老人只身来到婺城区红十字会,领取登记表,回家让一双儿女签字。消息不胫而走,邻人议论纷纷。“死了不能风光大葬,还要千刀万剐?”“这老梁是不是糊涂了?”“这是卖器官赚钱吧?”……老人置若罔闻,依旧泰然自若地过他的日子。
2011年,父亲梁宗茂突发脑溢血,经医院抢救后苏醒。老人睁眼为自己的生命做出了选择:“不要抢救了。”老人最后一次醒来,问守在床前的梁文俊:“我怎么还活着?我的墓地你去看了吗?”梁文俊答:“爸爸,你不是签署了遗体捐献吗?”老人说:“他们要吗?器官能用吗?”梁文俊答:“您放心,他们肯定要。”老人微微点头,安然睡去。
上世纪60年代,因夫妻感情不和,父亲选择离婚。有人给父亲介绍对象,对方一再追问“要老婆还是要儿子”,父亲选择做个单亲爸爸。数十载舐犊情深,梁文俊将这份深沉的父爱深藏心底,“我爱我的爸爸,所以我尊重爸爸的选择。我相信,爸爸的离开是另一种形式的抵达。”
传承是最好的怀念
老人的遗体被用作医学院学生解剖学习,老人的名字被刻上了“无言的师碑”。在父亲离去后的每一天里,梁文俊开始像父亲一样日日关注国家大事,参与社区里的大小事务,帮着邻居老人办老年证、写低保补助申请书……妻子蒋瑛说,近几年里,梁文俊越来越像梁宗茂,不论性格、说话、做事、表情……
2016年,梁文俊与妻子蒋瑛共同决定,双双签署遗体捐献协议,并顺利地获得了儿子的同意。不久后,妹妹梁文英也获得家人的同意,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此后,梁文俊还动员儿子接受造血干细胞采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医学要发展,研究要继续,我们子孙后代的健康需要这样的捐献。”蒋瑛说。“我的爸爸是个唯物主义者,我是他的儿子。我深深地怀念他,而传承就是最好的思念。”梁文俊说。
当下就是最好的人生
梁宗茂老人曾是原金华化肥厂的工人,长期住在工厂宿舍里。梁文俊是原金华合成氨厂的下岗工人。蒋瑛身患肢体残疾。进入新世纪后,化肥厂宿舍拆迁,老人搬来去梁文俊一家同住。祖孙三代经济拮据,可一家人有一日份的收入就过一日份的好日子。
“老人搬过来,没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任何的负担和干扰,反而让我们越来越懂得生活是什么。”蒋瑛说。在蒋瑛的记忆中,梁宗茂守时自律,却又宽容热心。老人总有忙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消减不去的热情。老人从不似旁人那般“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他的身上通透地闪耀着一个人生信条,就是“活在当下”,来去身轻如燕。
2009年,老人中风卧床。夫妻俩按照老人的意愿,通知了所有亲朋。两年中,亲朋来往络绎不绝,来向老人问安,也作道别。老人离世,没有办葬礼,偶在街头遇见故交旧友,梁文俊只淡淡地道一句:“老人家走了。”
“人生短短几十年,只要于人于己都没有伤害,自己觉得好那就是好的,不用在意别人的非议。活着的时候认真地活,死了一切就都结束了。活在当下就是最好的人生。”蒋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