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20版:人文·文化

文化学者郑培凯作客钱报读书会

“高尚的快乐”不妨从一碗春笋说起

郑培凯

  上周日晚,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三楼的活动空间济济一堂,很多读者慕名而来,为一睹文化学者郑培凯先生的风采,听听他心目中“高尚的快乐”,是个什么样子。

  郑先生和他的老友白先勇、李欧梵一样,都是台大外文系出身,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在美国各大学任教过,是如今横跨两岸三地的知名文人。

  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分享,让现场读者也跟着郑先生的天马行空,来了一次语言和文化的愉悦之旅。

  谈杭州美食

  跟苏东坡一样爱吃春笋

  郑培凯先生的三本随笔集,两本已经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游于艺 跨文化美食》和《高尚的快乐》,前者主要谈美食文化,后者主要说历史。而另一本即将出版的随笔集《谁共我醉明月》,是郑先生的“文学随想录”。

  郑先生是不折不扣的美食家,他跑世界各地,除了逛旧书店,还独爱去各地的菜市场晃荡,接一身柴米油盐气。

  这次到杭州,正适江南春笋季节。他谈到以前来杭州时,去龙井村吃过农家菜,清蒸鲫鱼和油焖笋带着春雨的气息,吃起来像吟咏着范成大的诗句。而清明时节的“春笋步鱼”是郑先生最爱吃的一道菜,吃得满嘴烟霞,把清明时节水光潋艳的西湖烟波和苏堤边的桃红柳绿都比下去了。

  郑先生爱苏东坡,也研究苏东坡。

  读书会前一天,郑先生在浙大开讲座,讲到这位最有名的杭州太守,不仅爱吃红烧肉,也和他一样,爱大啖江南的竹笋。郑先生说到苏东坡被贬黄州后,还写了一首诗,庆幸黄州有笋子吃。

  杭州的楼外楼和奎元馆,也在书中被郑先生点了名。他的印象中,几十年间,奎元馆的片儿川,也经历了从好吃,到不好吃,再回到好吃的沧桑。在郑先生看来,奎元馆的那碗面,或许也是时代沉浮变迁中的一页“背书”。

  谈当年人物

  那时的浙江人都好厉害的

  因为研究汤显祖的关系,郑先生去过好几次遂昌,参加过几次研讨会,还曾经带队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去英国演出。

  郑先生说晚明在文化上很开放,王阳明学派发展了,讲到了个人的“主体”,在欧洲,正是文艺复兴之后,当时新的气象也是从文言的拉丁文转成从通俗的白话文,文化上也在开放发展中。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这两位大作家的中西名著,确实也有共通之处,他们两人面临的世界史的格局是相似的。

  郑先生借此诠释了他对“感官的愉悦”和“高尚的快乐”的看法。

  他说,在汤显祖的剧本里,有很多讨论情色的东西。感官的愉悦是不可避免的,但现在有个词叫“娱乐至死”,如果沉迷在一个很低的层次里时,就像吸毒一样。《牡丹亭》里有情色,但整个戏又不是情色和感官的,它讨论的是自由的问题。所以,“感官的愉悦”和“高尚的快乐”是连在一起的。但如果人生只在感官的层次,也是很无聊的。

  郑先生在《高尚的快乐》一书中,提到了一系列的民国人物,浙江籍的也占不少。

  比如章太炎既是革命家又是国学家,郑先生写《章太炎的情书》,让我们看到一个私领域的有趣有情的太炎先生。

  郑先生认为,他们都是新人物。与其说他们在历史的夹缝中,不如说是在历史的断裂中,做自己。比如秋瑾这样一位女性,她结婚生小孩,但还出门搞革命。他说,很多时候,秋瑾给人的形象是单纯的革命者,血肉的感觉不够,其实秋瑾是个很丰富的人,她的诗很好,才气纵横,她不含蓄,与当时的帮会交往,浙江的很多人物,在那个时代都是好厉害的。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 a0020 “高尚的快乐”不妨从一碗春笋说起 2019-03-27 9764677 2 2019年03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