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k0007版:建德·往事

文章导航

曾经辉煌的国有企业

——更楼化工厂(一)

首届职工演讲
认真工作的女职工

  更楼化工厂的前身是更楼化肥厂,始建于1962年9月,占地面积约为22万余平方米,分工厂区和住宅区,自备铁路专用线与金岭铁路联网,为全民所有制、中一型、国家二级企业,1991年被化工部授予学吉化先进单位。

  生产落后 人力为主

  我是1978年知青上调进入更楼化工厂,成为了一名工人。那个时候的更化是建德最大的国有企业,光是工人都有一千多人,那时工人都是三班制,白班八小时,中班八小时,夜班八小时,每个班要上满一个星期,休息也是轮休,一周一天。

  刚进厂时我被分配在在电石车间炼电石。电石车间上方有一只巨大的炉子,炉子的一边是石灰窑。当时的生产线非常落后,每个步骤都是靠人工完成。工人先从外面用小推车运来石块和焦碳,再一铲一铲将石块和焦碳一起铲入石灰窑,等生产出石灰了,再运到电石炉,由负责电石炉的工人一铲一铲放入电石炉煅烧,最终从炉子下方流出来的绯红色液体,就是电石了。等电石冷却成黑色的小块,再由炉前工将它们装车,运送至打包处。

  因为是高温煅烧,整个车间特别是炉子边,温度高得吓人,工作八小时下来,汗水什么的都不说了,连头发都是卷曲的。电石是用来制备乙炔气的,最初更化没有乙炔站,所以当时生产出来的电石是做为成品售卖的。直到八十年代,储根荣来更化当厂长后才建了乙炔车间,那时我们生产的电石才作为乙炔车间的材料用。

  当时的水泥、电石、保险粉等车间,改革开放以后就改为分厂了,车间主任也改了称呼变成分厂厂长。后勤的供销科、财务科、行政科等,也统称为公司,总之下面的叫分厂,上面的叫公司。

  计划经济 福利分房

  我刚进厂时工资只有三十几块钱一个月,我爱人只有24块钱一个月,这在当时算是不错的收入了。那个时候是没有公务员的,工作只有调动一说,所以那时我们厂的厂长最后都是到县里来任职的,七八十年代的市长、副市长、法院院长,都曾是更楼化工厂的厂长。

  那时到更化当工人必须住在厂里,进厂第一件事就是给你安排宿舍。70年代还没有套房的概念,大多都是单间,一个房间一般来说摆四张床住四个人,条件稍好一点的是两人一间,那时还不知道啥是卫生间啥是洗脸池,只知道厕所和水笼头都是公用的,也不用交水费。

  若是要成家结婚,先去行政科申请,厂里会给你安排过渡房也就是婚房,也都是单间。过渡期结束后,厂里再按照夫妻的工龄给你分房。那时没有商品房,都是公家分配的,所以那时候的人没什么压力,结婚么条件好的买高低床,条件差么就睡厂里提供的床。

  记得当年我结婚,过渡期结束后厂里分给我的婚房是在医务室旁边的单间,那里只住了我一户,倒挺自在。说起更化的医务室,倒像是个小型医院,光是专职医生就有八位之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的领域,只要不是动手术,厂里的职工没人会跑去新安江的医院。

  扬灰漫天中保质保量

  说真的,当时的工作其实是很辛苦的,但当时的人大多都是苦大的,从小干活惯了,也不见得特别难熬。

  在电石车间干了几年后,我又被分配去了水泥车间的熟料线。水泥车间有两个大球磨,一边磨熟料,一边磨生料。工人把页岩、矿粉、石灰石、粉煤灰等材料按配比投入生料球磨机,经过皮带,把磨好的生料运送到窑里, 烧好成球状运到熟料库,再把一个个球形熟料放入熟料球磨机磨细磨匀,最后出来的就是水泥。工人把水泥一袋袋包装好,就是可以出售的成品水泥了。

  生产水泥比生产电石要困难得多,因为生产水泥的生熟料配比必须非常精确,页岩放了多少、矿粉放了多少、石灰石和粉煤灰放了多少,控制室也就是后来的化验室,每一个班都要去车间取样化验,一小时一趟。生料熟料,都要严格控制比例,控制室显示指标不对了,马上就来车间通知负责的工人配比不对,工人立刻就要减少或增加配料。如果你当班时控制室的抽样检测次次都不合格,那对不起,你第二天就要被抽出去挨批评受教育写检讨了。

  在水泥车间上班不仅精神压力大,环境也是极度恶劣。机器一运转,整个车间都是灰蒙蒙的,口罩打湿戴了三层,下班后口耳鼻中依然全是灰,换了现在的孩子早就逃跑了。

  物质匮乏的年轻时代

  不过工人们在一起,有许多趣事是现在的人想象不到的。记得八十年代初期,我们领到崭新的工作服都舍不得穿,商量着放到休息再穿,然后到了休息那日,就看见一群二十几岁的小伙子穿着一式样的崭新工作服精神抖擞地到处逛。

  其实最初工人的工作服是规定了以旧换新的形式领取的,你到了领新工作服时,旧工作服要上交。后来人员变动管理也有变化,旧工作服不需要上交了,直接领新的。好多节约的工人上班就穿破的,下班再换新的,有的人还领回家给家里人穿,工作皮鞋也一样。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烧煤饼炉或是柴灶,于是每一次机器大修或是拆洗,工人们便把用来擦机器的那些沾满机油的棉纱头,全捡回家发煤饼炉,有的还特意把多余的棉纱头放到柴油里浸湿,再带回家。那时候在车间里上班,纱手套、口罩是必须品,巧手的女职工就把省下来的纱手套拆成线,再织成线衣线裤穿;口罩领回家也省着用,等存够一定数量了再拆洗干净,一针一线拼接成蚊帐,现在流行的纯手工,那时随处可见。

  我们那时的年轻人,因为生活在按需分配的大环境下,没有生活压力,对琐事也随性豁达,有时想想,若能一辈子无忧无虑地过,都挺好。


钱江晚报 建德·往事 k0007 曾经辉煌的国有企业 2019-03-29 钱江晚报2019-03-2900009;9770532;9770577 2 2019年03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