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m0005版:桐庐·阅读

文章导航

唯一的莪山

(作者董利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现供职于浙江省桐庐县人大机关)

  莪山是一个乡的名字。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杭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虽然是个山区乡镇,但距桐庐县城并不远,仅9.5公里路程。区域面积只有28.73平方公里,它东邻旧县街道,北接横村镇,西南与钟山乡相连。这片不大的区域几乎全是高山大岭,少有平坦开阔之地。境内高山之上,深坞之中,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自然村,这些村落又组合成了七个行政村,分别是莪山民族村、中门民族村、新丰民族村、龙峰民族村和塘联村、尧山村、沈冠村。莪山乡总人口还不足万人,畲族约占三分之一。

  莪山畲族乡成立于三十年前的1988年12月,然而畲民来此族居,却已有一百四十余年历史了。据考证,清光绪元年(1875),来自处州青田县八都(今属文成县)的钟炎纷携妻子率先迁入桐庐县莪山乡尧山坞安家。此后,又陆续有畲民迁来,在山坞山腰山岗之间刀耕火种,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以畲族为主的聚居村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不断优化,莪山畲族乡应运而生。

  我最初结缘莪山了解莪山,是二十年前的1998年,那时我刚到县教委工作,教委与莪山乡是挂钩单位,其时正逢开展路线教育,乡里经常会邀请挂钩部门的领导前往参与会议和活动,因我当时年龄最轻,下乡的任务便常常落在我身上。从那以后的二十余年来,由于畲乡的唯一性,无论我在哪个工作岗位,莪山都是我涉足最多的乡镇,这是于公。于私因为有多任乡党委书记和乡长是我学生,自然便多了几分前往的机会。于是,我有幸见证了畲乡一步一步发生的令人惊喜的变化。

  倘若你驱车从桐庐县城出发,沿分水江一路往西,到横村后向左拐入通往莪山、钟山的道路,过桥跨过分水江,行不多远,迎面一座横跨公路色彩艳丽的大牌坊在迎接你,这就是莪山三门之一的团结门。这座团结门随着前些年道路的改扩建而重建,显得更加雄伟壮观。穿过团结门,便进入了莪山乡地界,境内公路两旁的灯杆上相继张挂着畲乡风情图案的标识和写有莪山畲族四大姓“雷”“蓝”“钟”“李”字样的标牌,特有的民族风味就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进入莪山,最先迎接人们的是塘联村。它驻守在莪山乡的东大门,算是最平坦的区域。如今已成观光农林业休闲区,“果香塘联”已成品牌。稍行不远,看到“风情畲乡”建筑小品和“莪山欢迎您”的石标,便来到乡政府所在地的莪山民族村。这里尽管是莪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然而两山夹峙,一溪中流,同样少有空旷之地。前些年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政府在溪流之上建起了一个畲族文化广场,也是因地制宜的无奈之举吧。如今这里不仅是外来参观团下车考察的第一站,成为人们初识莪山了解畲族文化的窗口,而且更是当地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每每入夜时分,村妇们在此跳起广场舞,音乐声舞步声和脚下的溪流声组成了一曲畲乡交响乐。

  乡政府驻地如今形成了一条山哈风情街。沿路两旁的民居和店铺都经过了外观的整修,外墻装饰了畲族特有的图案。连乡政府的台门和墙面同样富含民族特色。说起乡政府,二十年前给我的印象是简陋的,如今依然并不豪华,只是在原有大楼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翻修。历届乡党委、政府的领导都知道莪山的钱来之不易,都花在改善基础设施、改变村容村貌上了。

  我去莪山最多的地方是中门民族村和新丰民族村所在的那条大坞。一条大路,沿莪溪而上,过和谐门即一分为三。向右直行便是中门村,它是莪山较早出名的村落,村民靠种植茭白致富,成为县内外闻名的典型。向左沿溪而行进入山脚是潘龙自然村,这里前些年开发成一处旅游景点,修筑了一座畲寨,建起了一条长廊,溪流潺潺的山谷被称为一指峡,是因为山谷中有一处奇特的自然景观一指动石。莪溪畲寨建成之初我曾受邀去过一回,感觉此地自然风光的确不错,遗憾的是畲族文化的图腾塑像感觉未能与环境相协调。沿着三岔路口的中间一条水泥路盘旋而上,过幸福门,是另一个早年同样有名的村子,叫铁砧石,据说得名于村中一块如铁砧一般的大石头,现在属新丰民族村。铁砧石村因地处山腰,原来自然是个穷山村,近几十年来在杭州市政协及市有关部门的扶持下,靠种植高节竹逐渐脱贫。早在十余年前,山上就开出了畲乡农家乐,那里的土鸡煲、鲜竹笋或笋干、炒龙须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农家美味。后来,更高更远的山里又冒出来一个网红村戴家山。我五年前第一次上山进村,尽管一路都是水泥路,但不断盘旋似无尽头的山路还是出乎我意料。当然,更出乎我意料的,是小山村变化之大和精品民宿品位之高。于是,尽管已去过多次,前年年初我还是专程驾车去了一趟,回来后写成《春到戴家山》一文,有幸在春节前两天(2017年1月25日)的《中国艺术报》新春专版发表。当年三月,杭州市政协会同杭州电视台,来到戴家山录制“我们的圆桌会”访谈节目,我和其他十余位来自县内外的嘉宾,在秘境前的山坡上围坐一圈,畅谈畬乡巨変。那天尽管春寒料峭,山风凛冽,但大家的心却是火热的。后来杭州一台分上下两期播出这次访谈节目。唯一的莪山有此唯一的待遇,我想也是理所应当的。

  此后我又多次去戴家山。去年陪省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的领导赴莪山调研,我们在云夕·戴家山的咖啡厅里听畲族小伙子雷树彬边弹吉他边唱畲歌,窗外是茂林修竹,感觉整个身心特别轻松宁静。畲族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莪山畲族民歌”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些年,学音乐出身的小雷拜市级非遗传承人雷竹彩为师,使莪山畲族民歌的传承后继有人。今年二月,我又陪回家乡列席县人代会的春祥兄去戴家山,初访此村的这位鲁迅文学奖得主还在先锋书店买了本书,近日陆作家的散文《桐庐诗》分别发表于《大公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其中专写一段此行见闻,让莪山乡戴家山的名声传向了海外。

  另一个龙峰民族村近几年也不甘落后,旧貌换新颜。如果尧山坞是莪山畲族的发祥地,那么龙峰村弘扬畲族文化天经地义。近两年,龙峰推出了一年一度的开酒节,让畲族特有的酒文化红遍畲乡,名扬四方。畲民特别喜欢红曲酒,酿酒技艺随着畲民迁来传至莪山,“畲乡红曲酒酿制技艺”已成省级非遗项目。红曲酒是我国传统名酒,据说早在宋代就开始制曲酿酒,此酒有消食活血,健脾燥胃等多种功效,特别受到畲民的青睐,是待客的佳酿。畲族妇女生孩子坐月子一定要喝红曲酒,说是既有利于催奶又有利于身体恢复。龙峰村的开酒节场面壮观,村里摆起了百桌宴,吸引了县内外游人纷纷赶来赴宴。七位畲族姑娘身穿民族服装,用七段竹槽相接,引酒入碗给客人敬酒,是最高规格的礼仪。这种独特的唯一的酒文化真希望能够发扬光大,从而助推畲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莪山另有两个行政村是尧山和沈冠。尧山村离乡政府不远,位于公路两旁,得交通地利之便。前些年闻名县内外的莪山花炮厂便座落于此村,另有多家石材加工厂,“五彩尧山”是其对外宣传的名片。沈冠村与旧县街道的合岭村相邻,它的名字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去年专程经合岭去沈冠。原来是沈家与衣冠两村合并后的新名字。而衣冠一名,居然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当年刘秀为逃官兵追捕,在横村龙伏(村名即源于此)潜伏一夜后,翌日清晨翻山途经此地,饿晕村中。一婆婆见状相救。后刘秀做了东汉皇帝,赐凤冠霞帔报答婆婆。衣冠送到,才知婆婆已去世多年,于是,钦差便令村里把凤冠霞帔供奉于祠堂,并改村名为“衣冠”。如今,村口建有一座感念亭,以传扬这个温暖的故事。

  如此古老的故事,对莪山来说几乎是唯一的。莪山另有一座堪称唯一的古建筑,是位于山阴湾自然村的李氏花厅。十余年前为编《桐庐古建筑》一书,我与保尔兄专程前往考察,我惊讶于这么一个山区小村居然建有如此大规模的建筑。所谓花厅,其实就是李氏宗祠,是民国时期投资建造的,花厅内建有一个戏台,厅内雕刻精美,弥足珍贵,而更珍贵的是一面墙上绘有巨幅壁画,是畲族图腾,一匹龙麒,回首傲立,雄健而不屈,象征着畲民山哈的独特个性。

  畲族的传统节日是“三月三”,我曾多次赴莪山,参加乡里在学校操场举行的大型民俗活动,这里成了畲族文化集中展示的大舞台,畲歌畲舞、畲乡武术、龙灯花灯等会让人目不暇接。浓浓的畲乡风情包围着我感染着我,这种体验也是唯一的。

  莪山是个年轻的乡,1956年才成立,畲族乡更是刚过而立之年。可以说,莪山是与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同频共振成长起来的。2008年,为纪念畲乡成立二十周年,县政协文史委编辑出版了《畲乡红》一书,我在参与编辑过程中对畲乡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全方位的了解。而最近十年,我更见证了畲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去年,县里在莪山举办以“畲乡卅年,山哈而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隆重纪念民族乡成立三十周年。我接连几天都奔赴莪山,见证四面八方的目光都聚焦到唯一的莪山,仿佛吹响了迈向“中国畲族第一乡”目标的集结号。

  说了那么多,无非希望朋友们能来莪山做客。翡翠般的竹林山峦,会让您神怡心旷;玛瑙般的红曲美酒,会令您念念不忘。唯一的莪山,一定会给您唯一的享受。


钱江晚报 桐庐·阅读 m0005 唯一的莪山 2019-04-19 9913225 2 2019年04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