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孩跳桥坠亡
市民感叹:父母教育的警示
谢小凤
近日,上海卢浦大桥上,一17岁男孩,因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后又遭到母亲批评,于是趁母亲停车时跑出汽车,爬上桥栏一跃而下,紧跟其后的母亲从车里追出,最终没能抓住而坐地痛哭。就该事件,笔者走访了建德市民,有人说,孩子太不懂事了,难道就没想过生你养你的父母吗?也有人说,谁也不知道这个孩子跳桥之前经历了什么。但不管怎么说,酿成这种悲剧,父母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父母太过严厉
还是孩子太过脆弱?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每个父母都必须面对的。孩子从牙牙学语到青春叛逆,再到成熟稳重,父母随着孩子所处人生阶段的不同,态度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而最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就是孩子的青春期,一般女孩在10岁前后、男孩在12岁前后,就会进入青春期。这个时候的亲子关系往往会进入新的阶段,关系也会变得很微妙。
对于此次事件,市民吴先生表示不可思议:“我记得我小时候就特别调皮捣蛋,我爸妈上学校就跟老师说,一定要严厉些,孩子有什么不对的,手心、屁股可使劲儿打。有时候犯错回到家,还少不了母亲的一顿‘毒打’。我也就这么健康地长大了,现在还跟从小揍我的老师关系特别好,感谢他当年的辛苦栽培,也从不会憎恨父母亲。”吴先生说,很多像他那一代的60后、70后都很皮实,每个男孩子都有被老师打手心、被父母亲打屁股的经历。但现在不知怎么回事,也不知道现在的父母太过严厉,还是现在的孩子太过脆弱?近年来,连续出现青少年自杀事件。
吴先生说,从视频的最后也看得出来,母亲已经极其后悔,但是这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作为父母亲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不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为人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那些消极的、偏激的言语只能带来一时的泄愤,不要等到事情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才后悔。而作为一个孩子,在父母的恶言脱口而出时,能冷静思考,要明白来到这个世上走一遭实属不易,人生很贵,不要轻易做了断。就像曼利厄斯说的那句话一样“死亡也许是免费的,但它是用一生换来的”。
孩子走向极端,
父母的希望是沉重的负担
那么到底是什么“谋杀”了这些花季少年,是什么让他们走向了极端?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上一辈的遗憾要下一代去弥补,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而实现目标的途径就是让孩子努力学习。在大家看来,每个年代都有坑害孩子的事物,70年代是武侠小说,80年代是电子游戏,90年代是早恋,00年是手机,任何时代都有背锅侠,但逼孩子走向绝路的,更多的是父母所寄予的希望。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高,自己都没有做到,却要求孩子能够做到。
王女士对自己两个女儿给予很高的期望,从幼儿园就开始给女儿张罗人际关系,“她们上幼儿园时,我每个月都会拎两三次水果去班里,分给大家吃,希望他们可以和我的女儿做朋友。上小学以后,我又给她们报了很多培训班,希望她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初中之后,知道她们学习压力大,我也都是全天候陪着她们一起学习。但就是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以前爱说爱笑的女儿,现在不愿意跟我沟通了。”说到这,王女士流下了委屈的泪水。王女士说,自己已经将整颗心都交给了这两个女儿,只要她们有所求,她都会尽力去做的。
王女士认为自己已经把最好的全都付诸给了女儿,但是两个女儿似乎并不领情。孩子们跟笔者坦言,她们也曾试着跟母亲交流,但是每次交流都是以母亲的“我是为了你们好”而结束。久而久之,她们也就放弃了交流,觉得说再多也是多费口舌。她们告诉笔者,母亲是一名全职太太,生活的重心除了家里,就是她们俩了,而她最在乎的无外乎学习。她们能体谅母亲的辛苦,但有时候也会被她逼得喘不过气来,她们希望母亲能有自己的生活,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她们身上。尤其是现在升学压力这么大,她们觉得母亲整天就像看犯人一样看着她们。
解决青春期问题,
最好的办法是多沟通
更多时候,学习压力只是个诱因,而在强大的学习压力面前,没有良好的人际支持和理解,容易导致孩子对生活绝望。
小军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但是已经休学半年。在过去的半年里,小军的身体每况愈下,日渐消瘦,小军母亲带着他四处寻医,但都检查不出病因。经过询问才知,原来小军父母亲早就已经离异,小军母亲借外出打工的名义,并未告知小军实情。“可能是孩子得知我们离婚的消息,一时间接受不了,产生了厌学、厌食的情绪,我现在把他接到身边,每天陪他锻炼、监督他学习,身体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准备今年九月份再送他去上学了。”小军母亲说,她看得出来孩子有心思,但是孩子不愿意与她说,她也不勉强,可能孩子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她的陪伴吧。
多年从事学生心理辅导的老师说,其实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在青春期发现问题,父母不能一味地责骂。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要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爱,要关注孩子生活得快乐与否。而当你在责怪孩子为什么不和你沟通的同时,要了解,沟通是双向的。咄咄逼人式的“教育”,并没有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只是单方面要求孩子“听话”“懂事”。一个失去自己思想的孩子,内心早已经死亡了。想让孩子听我们怎么说,我们就要先学会听孩子怎么说。因为教育这件事,从来都不是“灌输”,而是在陪伴和守护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