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6版:青春有我·70年代

唱遍全国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里,是满满的振奋与激昂

39岁的张枚同,一晚上就写出了歌词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夜校
2009年张枚同与作曲家谷建芬在北京

  “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当代青年要是问起叔父辈年轻时的“流行神曲”,对方可能二话不说就哼唱起这段旋律。

  清新的旋律,炽热的情感,这首歌真实展现了国家在解放思想重大转折期,彼时年轻人炽烈、张扬、激情的状态。

  聊起40年前创作的这首作品,词作者张枚同告诉记者,有关这首歌的“时代背景”——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是一个个性最张扬、青春最沸腾的时代,“可以说前所未有。”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创作于1979年,当时张枚同39岁。

  “‘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为什么是20年?”无数人问过他。其实,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已经讲得很明白,“到本世纪末,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本世纪末’,不就是20年后吗?”

  张枚同回忆,当时全国振奋,天好像一下子晴了,地好像一下子宽了,心也一下子亮了。那种突然释放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突然让张枚同很想写一首歌。

  “这首词写得很顺,一晚上就写出来了。感觉很顺畅,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

  1980年3月,《词刊》发表了这首词,原名是《八十年代新一辈》。

  一个偶然的机会,谷建芬看到了,很喜欢,就拿去谱了曲,并把歌名定为《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1980年,中秋之夜首都体育馆举办了一场“新星音乐会”。当时,《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军港之夜》《太阳岛上》等一批歌曲首次被推出。那天散场之后,首体周边的大马路小胡同里,好多人直接就唱起了《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这首歌最火的时候,每天在电台广播、街头巷尾,都能听到好几遍。而全国的学校、工厂每周末举办活动,它也往往都是压轴曲目。毫不夸张地说,这首歌里所描写的年轻人振奋、激昂的状态,全部是当时真实的写照。张枚同告诉记者,当时身边的年轻人,都忙着学技术、学外语、上电大,为自己的未来暗下决心。

  当时,张枚同刚调到大同矿务局文工团。他记得,排练室每到晚上就成了英语学习班,完全是自发组织的,请专门的老师授课,不管用不用得上,年轻人都在学,对知识如饥似渴。

  而那时文工团除了排练演出,还要下矿井参加“高产”,即使这样,大家的劲儿好像怎么也使不完。比如,听说张枚同家里有两个书架的书,“那些年轻人成天往我屋里钻,跟我借书看。”

  近40年来,张枚同时常会去全国各地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和采风,很多素不相识的人,一听说他是这首歌的词作者,立刻热情似火,跟他熟络起来。

  “我想,大概是因为这首歌伴随和见证了他们的青春年华,那其中,有他们生命的印迹。”


钱江晚报 青春有我·70年代 a0006 39岁的张枚同,一晚上就写出了歌词 2019-05-04 钱江晚报2019-05-0400013;钱江晚报2019-05-0400020;钱江晚报2019-05-0400016;钱江晚报2019-05-0400024 2 2019年05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