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5版:青春有我·50年代

文章导航

从北京到杭州,新中国青春时代的往事,饱满而积极

19岁的王蒙和19岁的他们

电影《青春万岁》剧照
《青春万岁》封面

  1953年,19岁的王蒙写出了《青春万岁》。

  但直到1979年夏天,这部小说才首次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定价六角八分,首印17万册。

  《青春万岁》,是王蒙那代人的青春。

  “谁的青春都不是吃素的……为什么到了我这儿都‘万岁’起来了呢?”这句话,王蒙说过好多次,“我们‘三零后’这一代人,赶上了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我们的青春当时牛得不得了啊!”

  彼时青年遇上青年中国

  1980年初秋,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中文系大一新生的聚会上,个子娇小的女生李燕站在操场上,被同学们围在圈子中间,朗诵了《青春万岁》里的序诗。这批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青年,都是《青春万岁》的第一批读者。

  20世纪50年代初,小说《青春万岁》的主角们升入高三,正是十七八岁的年纪。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一群挣扎、焦躁的青年,那个已经死了的旧世界,仍然留下许多尘屑,蒙蔽在他们心上。

  “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我那时候11岁,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祖国’。”王蒙小时候在北京上学,那时北京在日本军队的占领之下。小孩儿出阜成门时,看到日本兵拿着刺刀啊、枪啊……“到了1945年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我是中国人啊,我应该为中国献身啊!”

  经历磨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到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也处于青春期,同样具有青春期的特点:热情、理想、躁动、着急……三十年代生人的青春,和祖国的青春是连接在一块的。

  “青春是万岁的,但是青春又是不够的。青春要慢慢发展,要慢慢积累自己的经验,青春不但要有浪漫,还要有知识、经验,也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王蒙回头审视他的《青春万岁》时这样说。

  2010年,王蒙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做了一场题为“青春万岁”的主题演讲,藉此来纪念五四运动。他在演讲时这么说:“一代又一代的青春就这么万岁下来了,我也不怎么青春了,我也万岁不了了,但是仍然有一种激情。”

  时间又走过9年,如今85岁的王蒙先生仍然存有当年的激情。在联系采访时,他的秘书告诉钱报记者,王先生如今的日常依然安排得非常丰富。

  他们为建设新中国献青春

  “三零后”的青春,距离现在过去近70年了。可是它过时了吗?一点也没有。

  那一代人,心里急,国家发展得那么快,快得让你振奋,也让你惶恐,我怎么能再放松自己呢?于是,他们经历了真正的学习万岁。

  浙江大学力学系的退休教授庄表中,和王蒙是同龄人。《青春万岁》开篇的年代1952年,18岁的青年庄表中考入了浙江大学机械系,学的是铸工专业。

  当时国家急需建设人才,系里的同学按照成绩分成两批:一批正常读四年;另一批只读两年,加速完成规定的专业课程。

  青年庄表中进入了“快跑”的班级。“我们班一周上6天课,每天上6节课,7:30开始,12点半结束,课间每人发2个刀切馒头。”下课后,同学们都直奔食堂,排到后面的同学,有时只能盛到一个素菜。

  “为了尽快培养人才,老师们多数只比我们大两三岁。但他们都非常敬业,速成学会俄语,每天翻译好几页俄语教材,油印出来发给我们,精心备课,批改作业,下寝室答疑。他们对调干生、成绩差的学生还要进行特别辅导。”

  毕业时,庄表中被时任浙江大学力学教研室主任的王仁东教授看中,留校做力学系的助教。那时的他才20岁。

  “我原本学的是铸工专业,隔行如隔山,转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那时候,一切服从分配,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助教庄表中,那会儿也跟学生一样听课、一样做习题,王仁东教授要求我们年轻助教,一年做完一本有2000多道题的习题集。

  “回想那个时候,条件很艰苦,但是人们的精神面貌非常好,学校里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氛围,大家都在为建设新中国默默打好功底。”


钱江晚报 青春有我·50年代 a0005 19岁的王蒙和19岁的他们 2019-05-04 钱江晚报2019-05-0400013;钱江晚报2019-05-0400020;钱江晚报2019-05-0400016;钱江晚报2019-05-0400021;钱江晚报2019-05-0400023 2 2019年05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