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8版:人文·文娱

何以为家?《中国村落》这样解答

这部纪录片,是对乡土文化的追根溯源

  本报讯 浙江广电集团和中国美院联合出品的七集纪录片《中国村落》在浙江卫视播出后,很快就引发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观众们赞它“每一帧都可以截成壁纸,每一秒都可以停下来听见它的声音”、“电视片工程浩大,文化深厚,穿插巧妙,诗情画意,美得出奇,是一部为中国村落立传的心血之作,经典之作”。

  业内也评价说,《中国村落》为中国人的生存密码建立了一部生动的影像档案、深刻全面地回应了“乡村保护与发展”这一时代命题。

  5月22日,《中国村落》在萧山国际影视中心举行了专家研讨会。这部作品为什么会让观众产生如此大的触动?专家们各抒己见。

  讲述村落里的中国故事

  从白墙黛瓦的江南水乡,到银装素裹的新疆禾木村,从黄土夯筑的客家土楼……虽然这些传统村落形态各异,且分布天南地北,但却唤醒了无数中国人心中的乡土情节和文化共鸣。

  不止于视觉上的“美感”,《中国村落》还带用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一座情与义的精神家园。

  总政话剧团团长、剧作家王宏声情并茂地在研讨会上说,《中国村落》激发出了他的乡愁:“它更像一部因诗画构成的有关根脉、根亲、根源,或说根本的宣言,向他们诉说着一个国家的来龙去脉,这片乡土的前世今生,未来进步的方向,它更像是一剂当今社会所急需的培根筑魂的良药。”

  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是著名古城保护专家,他表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建筑样式不一样,它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形成的整个氛围也不一样,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优秀的东西。我为你们点赞!”

  为了完成拍摄,主创团队历时三年,调研了500多个村庄,其中150个纳入拍摄计划,总行程数万公里,将深埋于乡土间的文化肌理和精神脉络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呈现,进而完成了为传统文化之根“立传”的宏大命题。

  正如总导演夏燕平在采访中所说的那样:“对于消失的村落,我们不能只剩下一声叹息,拍这部纪录片,就是想让观众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我们失落的东西是多么可惜,从而思考怎样保护村落的文明。”

  书写文化风情的影像传记

  更为难能可贵的,《中国村落》还触及到了乡村改造的现实问题,在《再造》这一集中,节目列举了大量村落保护改造的优秀案例,也将作品引入到推动村落文化拯救与复兴的宏大母题上。

  浙江大学教授范志忠赞道:“这部片子代表着新浙派纪录片的创作特征。它开拓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是符合国际化的纪录片,是互联网时代纪录片的一种表达方式。”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高士明说:“我觉得这个片子聚焦的除了我们的乡愁之外,还有生态文明的一个意识。”

  主题上的革新,加之制作上的用心,《中国村落》让观众对中国乡村与中国文化间的关联拥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更对中国乡村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思考。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蒲妍代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祝贺《中国村落》播出成功,“希望浙江广电集团可以多出精品,收视长虹。”

  作为浙江广电集团“东西南北中”纪录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广电还将陆续推出《西泠印社》《东望大海》等人文纪录片,在探讨、解答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一系列课题外,也以这些优质作品为新中国70年华诞献礼。 本报记者 庄小蕾


钱江晚报 人文·文娱 a0018 这部纪录片,是对乡土文化的追根溯源 2019-05-23 10179167 2 2019年05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