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m0007版:桐庐·阅读

文章导航

旧县:天目溪畔古县治

  绵延成片的百亩良田,过了霜降后,沉甸甸的稻谷已颗粒归仓,留下一片片金黄色的稻草和一堆堆稻草垛。阳光下,这片田地颇有气势地告诉你,它守着这番良田已有千余年,它还有一个颇有气度的名字,叫官路畈。

  这番良田何以成为官路畈?它身上有着怎样的沧桑史话?带着诸多的好奇和疑问,从桐庐沿分水江和西武山往西行约5公里,便到了这个依着分水江,靠着磨凸上的地方,一个叫“旧县”的桐庐后花园。

  据《乾隆桐庐县志》记载,唐贞观20年至开元26年(646—738年)间,桐庐县治设在旧县,旧县之名因此而来。

  唐朝时桐庐县县治位于今旧县村磨凸上。磨凸之名源于旧县村西北侧的两座土丘,远望似两片石磨,故名。磨凸上坐北朝南,背靠山势连绵的王同山,山前地势低平,视野开阔,千年以来已被百姓翻耕成百亩良田。当年,这些良田间有一条出入县衙的道路,因这条道由官家所修,故百姓称其为“官路”, 昔日歌舞、钟山等地通往桐庐走的也是这条道。而县衙前面的数百亩田畈,因“官路”,百姓称之为“官路畈”。当年,在磨凸上县衙后面也是一片田畈,百姓便称此畈为后堂畈。日久,住后堂畈的人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村庄,即现今之后堂畈村。在唐朝于此设县治的92年时间里,这里便成为当时这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金秋季节,江雾茫茫,山风习习。在两位旧县老师的引领下,将旧县村走了一遍。今日旧县村始于2004年,由原上峰村、上联村、旧县村和四联村合并而成。我们的脚步就在这四个自然村及其边缘徜徉、流连。

  站在王同山上远眺,磨凸上犹如一把太师椅,山前的平畴恰似一个大公堂,古人在这里设县治,居高临下,气势非凡。不难想象,1300多年前的旧县,官衙信使的马车从这里从容出入,在昔日的官道上留下一串串车印泥迹;客商们在这里开店摆摊,吆喝买卖之声此起彼伏;一拨拨行人经旧县埠,带着旅途的疲惫在这里歇息喝茶,养足精气神后再从这里出发,翻过娘岭坞过严陵去梅城和更远的地方。

  如今官衙信使、商贾行人的音容跟磨凸上的县衙一起,早已飘散在了时间的原野里,留下眼前的百亩田畈,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的繁华和热闹。村里鸡犬之声相闻,百姓的日子安逸和美。田畈里,碧绿的稻秧、黄色的花海和金色的麦浪,跟千年前的唐朝一样,交替演绎着24节气的阴晴雨雪和农事带来的多彩画卷。农人们抱着生活的梦想,将一年的希翼种在田地里,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人多地少的江南农村,还能保留这一畈开阔的田野,依然还有这样的农耕生活,实属不多。

  在四联村,一年长村民领我们找到了一口隐藏在一农户家墙角边的“唐井”。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民在王同山脚造房子,不意间发现一口石砌古井,井口被大石覆盖,水质很好,只是年代久远,井内淤泥较厚。清理后,经文物部门考证,此井为唐代县衙官井。据说,当时官民饮用水全靠这口古井。

  想象的翅膀不觉飞到了富丽的唐朝。清晨,唐民们一边听着王同山上清脆亮丽的鸟鸣,一边在此排队打水。井水清冽,美丽的村姑就着井水照容颜,富有才情的郎君吟诵着当时流行的田园诗歌,引来姑娘们的频频青睐。自738年桐庐县治搬到桐庐老县城后,磨凸上的繁华逐渐移到桐庐,这里的人烟日渐稀疏,来唐井取水的人也渐少。天长日久,唐井慢慢地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和视线,终于深埋在了布满青苔的历史墙角处。

  公元2015年11月,当我站在堆满了杂物的唐井旁,将相机对准书着大红“唐井”二字的石碑时,内心涌起说不出的复杂情愫。面对时间,唐井湮没了,昔日的繁华、淤泥下的一切都变成了灰色的没有色彩的梦,唯荒草间的石坑湿漉漉地晕出时光留下的痕迹。

  我们的车在官路畈间慢慢行驶,晚秋的浓雾罩着这片希望的田野,透着乡野特有的气息。望着这片开阔的田野,内心无比宁静。

  当驾车的廖老师将车停在唐朝时的旧县埠,望着眼前操作繁忙的石材厂和杂乱的杨树林时,内心又变得不平静了。

  据载,唐时驿道“自杭州西行,入桐庐经睦州(梅城),过仙霞关,去福建境内”。而桐庐的驿道则从新登白峰岭入境,过旧县埠,沿旧县溪翻娘岭坞,尔后到达严陵。

  在磨凸上的北面是“九溪廿八湾”的分水江。古时分水江是杭州至安微的水上干道,因乘客上下往来,沿江自然形成了很多埠头,诸如印渚埠、濠渚埠、横村埠、方埠、旧县埠等。古时,分水江的旧县埠是桐庐驿道的必经之地。

  在旧县埠岸上的公路上,一棵古老的香樟树默默地站着,它应该见证了昔日旧县埠的潭水、来来往往的客商和两岸渡船的场景。唐时的旧县埠,应该是“旧县渡口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吧。

  随着县治的迁移,旧县埠跟唐井和“官路畈”的官路一起,都静静地淹没在了时间的荒原里。如今的旧县埠,江水浅了,沙滩没了,来往的行人也不见了,唯江边的杨树林和地里的蔬菜透着生命的绿色,一台采砂机在露天下作业,一条小溪载着季节的雨水从这里静幽幽地汇入分水江。哎,在时空的隧道里,旧县埠彻底沉寂和荒芜了。

  回县城的车子行驶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一幢幢别墅、厂房从车旁掠过。磨凸上的繁华虽已不在,然而当年府衙在官道上送达公文的马蹄声、后堂畈农人收割的欢快声、唐井旁官民的汲水声和旧县埠船民的摇橹声,依然在耳边回响。

  (本文创作于2015年11月。随着桐庐县人民政府旧县街道美丽乡村的持续推进,如今的旧县街道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多变化详见旧县街道微信公众平台“桐庐县旧县街道”)

旧县:天目溪畔古县治

  孟红娟

  作者孟红娟,女,浙江桐庐人,浙江省作协会员,桐庐县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浙江作家高研班结业,中学高级教师、政治教研员。多次获杭州市“优秀作家”、杭州市“十大书迷”、 桐庐县首届“十大书迷”称号。还获桐庐县第三届“叶浅予文艺奖”铜奖,为桐庐县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连续六年被评为桐庐县文艺先进工作者。

  著有个人散文集《淡墨人生》《追梦》《盛开》,创作报告文学《通达天下·韵达之路》。数篇作品获全国征文二等奖、省一等奖;多篇作品在《中国文学报》《中国海洋报》《走遍中国》《浙江作家》《浙江散文》《联谊报》《杭州》等报刊杂志发表,有200多篇作品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


钱江晚报 桐庐·阅读 m0007 旧县:天目溪畔古县治 2019-05-24 10169208 2 2019年05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