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5版:名医馆

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是普通人5倍,65岁+应每年做一次动态心电图

  本报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的病房里,住着一些从神经内科转来的脑卒中患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中风后检查发现心脏存在房颤问题。这并非简单的巧合。

  明天是“中国房颤日”。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率失常,中国房颤患病人数已经超 1000 万,每年以约70万例的速度增长。

  浙大一院心内科副主任、房颤中心主任郑良荣教授告诉钱报记者,房颤会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其他严重后果,“尤其对于部分没有明显症状的房颤患者,更易延误治疗,导致心脏逐渐扩大,增加心力衰竭以及脑卒中的发生,增加死亡风险。”

  郑教授解释说,就像一滩不流动的死水容易形成淤泥,房颤患者的心脏失去了有效的收缩,血液流通受阻,那就容易形成血栓。

  “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概率是普通人的5倍,如果本身有其他心脏疾病,那风险就更高。而且通常形成的血栓比较大,堵塞重要的大血管,最后致残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

  郑教授说,房颤的症状没有特异性,通常表现为心慌、心悸、乏力。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比如他曾接诊过一个患者,发病时难受得直撞墙,完全不想活了。还有的患者,出现心慌后就尿急,必须上厕所,这是因为阵发性房颤后体内产生一种利尿的激素。

  但是,很多房颤患者表面跟没事儿人一样,丝毫没有任何不适。那该如何预防呢?

  郑教授建议,每年常规体检时都做一次心电图,检查心脏的健康状况。但是,房颤并不是时时发生的,可能做心电图时恰好没有发病,那还是检查不出问题。所以,他推荐65岁以上的高风险人群可以选择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这样更精准、有效。

  对于查出房颤的患者来说,要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郑教授说,目前国际指南推荐没有结构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首选射频消融手术。这是一种微创导管技术,通过穿刺,将导管放置在心脏内,以射频消融的方式治疗心律失常。

  目前,房颤患者在管理和治疗方面存在4大问题:早期诊断率低、药物治疗欠规范、新型技术仍需普及、缺乏长期管理。为了改善房颤治疗的现状,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在主任委员郑良荣教授的牵头下成立了浙江省房颤中心联盟,并提出了“同质、规范、高效”的联盟宗旨,为浙江省各地、县级市的病患提供更加规范和高质量的就医服务。

  同时,浙大一院房颤中心作为联盟先锋单位,在每周一到周五全天开设了房颤专科门诊,提供检查及入院的绿色通道,相关患者可以前往筛查、问诊。

  本报记者 张冰清 本报通讯员 金薇薇


钱江晚报 名医馆 a0015 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是普通人5倍,65岁+应每年做一次动态心电图 2019-06-05 10270059 2 2019年06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