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断茹溪云水,此地出平湖
本报记者 黄伟芬
一
一汪山溪从东天目山的马尖冈出发,沿途的水一点点汇聚成河,两岸的岩壁夹缝里生长着芦苇。每到秋天,如飞雪般飘洒在水面的芦花,被沿河的居民称为“苕”。“溪岸多苕花”,这条从天目之南发源的河,被称为南苕溪。
南苕溪一路蜿蜒,经青山水库流出,自余杭折北而流,汇中苕溪、北苕溪,后称东苕溪,最终汇入太湖。
只是,在诗意的名字下,也有肆虐的一面。历史上南苕溪桀骜不驯,尤其在雨季来临之际。
南苕溪溪道多弯,岔道丛生,数百年时间里有记录的洪灾不下20次。从新中国成立到青山水库开建不到10年间,爆发过3次洪水。
苏湖熟,天下足。假若南苕溪肆虐,下游的杭嘉湖就始终存有洪水倾覆田野的忧虑。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南苕溪上修建一座防洪蓄水水库的设想被提出。
勘测地形,论证可行性,选定坝址,地质勘探,设计草图……
公山和姥山之间被认定为修建大坝的理想位置。
1958年12月18日,大坝正式动工,青山水库的建设开始了。
一担担黄泥从四面八方运来;一条大坝连起了公山和姥山,拔地而起;一条河被拦截;一座水库蓄起了水。
二
那一年,黄健雄只有17岁,被挑中修建水库。
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交通不便的年代,黄健雄跟着村里的哥哥们,背上简单的行囊和畚箕扁担,走向青山水库建设的现场。
彼时年少的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恢弘的场面,几千人同时参与劳作,他甚至数不清工地上有多少人,只知道自己所在的临安营(注:当时仿照军事建制,以工人来源地成立临安、余杭、桐乡民工团及若干营连组织),已经是不能想象的壮大。
这些人和他一样,来自杭州、临安、桐乡8000余人,那个冬天,在公山和姥山脚下相聚了。
今年,黄健雄已经78岁高龄,61年前修建水库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在他的记忆里,那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工地,所有人干劲十足,统一的军事化管理,你追我赶,在没有大型机械化设备的年代,愣是凭借双手,筑起一道堤坝。
大多数人都像黄健雄一样,日复一日,从附近山里把上好的黄泥,用双肩、用独轮车、用平板车运到工地上。
眼看大坝平地起,一寸寸往上升,无疑,大家都是雀跃的。
尽管没有具体要求一天要挑多少土,但是大家都会暗中较劲,今儿个你们营多筑了一些,明天我们营必须赶上。“你推得快,我比你更快”,这是工地上的常态。
偶尔,黄健雄还会撑着船摇着橹,穿行在尚未淹没的南苕溪老河道里,把山里的石料运回堤坝底下。
劳动人民的智慧无穷尽,为了提高效率,工地上还发明了土滑道。用临安的竹,架起长长的轨道,黄泥被装进箱笼,填进大坝。
大坝修建不久,姥山下的隧洞开始挖掘,平均每天3.2米的速度推进,大家偶尔能听见放炮的声音。更多地,这个容易风化破碎的地貌,倚靠的还是人工,弯着腰站在不及一人高的隧洞里,挥锤舞耙,把碎石扒出来。
三
冬去春来,5个月过去,这条长330米的大坝,已经被34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堆成了7米高,隧洞也已经打通了。
淹没区的居民们在有序地分批迁移出去,这个很多人祖祖辈辈的家乡,即将变成汪洋。
大坝修建的第一个阶段圆满完成,新一年的农忙要开始了。
1959年5月,来自杭州和桐乡的民工们回家投入到新一年的耕作里,黄健雄留了下来,他已经在工地上住了156天。
黄健雄记得一半晴天,一半雨雪阴天。
还有许多像黄健雄一样的人在坚守着,源源不断的黄泥被运来,用东方红拖拉机夯实。
1960年伊始,泄洪闸开挖。
春汛即将到来,水库建设也到了关键的时候。大坝主体已经屹立在了公山和姥山之间,赶在雨量增大之前完成大坝堵口是最重要的任务。
经过充分的考虑,大坝堵口时间被定在1960年4月4日,为了这一天,做了很多准备——
预先备好黄土2万立方米、块石2400立方米“待命”;
年初就从临安、余杭增调民工;
在工地上10000余人中挑选5000余名精壮劳力,组成堵口突击队,按水上、陆地分工,先期进行施工培训;
在22条苕溪支流上堵住来水和开沟引水,减少上游来水对堵口的影响;
为了顺利堵口,早早在龙口旁边开了一个3米左右的新河道,让水能够通过……
堵口大会战在下午4点正式开始。
上游水面施工人员撑着竹排,把装了块石的竹篓密集抛入河底,坝基级级往上升起来;堵口两侧的陆地上,双轮车运载砂石和黄土,频频倒入围坝两端,龙口断面在一点点缩小。
几千人经过5个小时紧张接龙,晚上9点围坝合龙顺利完成。
这也是黄健雄参加水库建设记忆最深刻的一天,为了这5个小时,他们至少一天一夜没有休息。
大坝堵口合龙以后,再突击回填老河道,全长500多米的拦河大坝连成一体。
青山水库正式开始蓄水。
四
土地、老河道被一点点淹没,“溪多滩碛,遇水涨可用二十斛舟”的盛况成为历史,远远近近的小山包变成了岛屿,两百万尾鲤鱼苗放进了水里。
水库基本建成了,上万人的突击队留下四千人常年施工。
黄健雄依旧在工地上留守,他说自己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一批人。
当年10月份,张惠清毕业后分配到杭州市林水局,来到青山水库工作。
张惠清刚到工地的时候,民工们回家参加“双抢”,半个月后,工地恢复热火朝天。张惠清看到的大坝,已经有28米高,基本上是现在大坝的雏形,只是还没有做好护坡,溢洪闸的混凝土也还没来得及浇筑。
1961年3月,最后一批民工回家从事农业生产,黄健雄也回家了,他在这个大工地上,足足待了两年多。
也许在短暂的几个月里,张惠清曾和黄健雄打过照面,也许没有。
此后,青山水库的建设由来自新安江、钱塘江两工程局三个施工队接管,三千余人继续完善大坝。
一切都在有序地推进之中,溢洪闸和消力池在一点点建成,隧洞上方的机电房完工了。
五
一场猝不及防的考验提前到来。
说南苕溪桀骜还真不假,水库还没有完全建成,来势汹汹的洪水就提前对防洪功能进行了一次检验。
张惠清记得那是1963年的夏天,头一天开始下雨,大家还没有觉察到特别,第二天中午开始,用暴雨如注来形容这次降水丝毫不为过。
“不好了,发大水了。”
半夜时分,大坝底下传来阵阵惊呼,大雨导致了停电,整个工地漆黑一片,只能听见呼啸的风雨和呼天抢地的惊叫。
之前,为了保护正在浇筑的消力池,用装了黄泥的麻袋临时堆砌起一段黄泥堤坝,因为水太大,这道临时防线被冲毁,百来人的工地遭了水灾。
可喜的是,青山水库大坝经受住了考验。
从此,这座以防洪为主的水库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
1964年4月30日,青山水库完工。此后几十年,水库几番顺利泄洪,保下游一方平安。
如今的水库大坝,是几番修整后的模样。尤其经过2002年的加固之后,厚厚的混凝土为几十年前夯实的黄土加上了一层保障,后来新砌的护坡让大坝焕然一新。
张惠清今年已经83岁,当初的小张跨入耄耋之年。站在大坝上,这位大半辈子在青山水库边工作、生活的老人,看着水库建成,看着水库周围高楼起,他说,我老了,青山水库依然年轻。
眼前,湖光山色清秀,水上森林风光迤逦,湖面鱼跃舟行,环湖绿道已经建成,在苍翠欲滴的群山之中,历经一代人建设而成的青山湖,宛若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和西湖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