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y0003版:余杭·企业家

姚雨婷:新与旧的传承与融合

杭州市余杭区工商联执委、杭州费庄华发织造厂总经理姚雨婷

  从小在丝绸作坊里长大的姚雨婷性格中有着更贴近匠人的理想与坚定,从学习武术到考入警校再到成为杭州费庄华发织造厂总经理、杭缎织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的每一项选择更像是出于一种使命感,而在这凭心而行的过程中,她也慢慢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丝绸之路”。

  “武女”到“织女”,是新的捍卫

  姚雨婷找了一个舒适的位置,斜坐在沙发上,开始了采访。她身穿浅色修身的休闲服,谈笑起来的时候,爱用“特别有意思”来形容自己在“守业”过程中的经历。

  正式回归费庄华发,也不过是在三年前的事。此前学武出身的姚雨婷曾在警校任教,也曾在某政府单位工作,“10岁的时候觉得练武术很酷,就义无反顾报名了武术学校,而后考上警校,也是希望自己能发挥所长。”但这些在外人看来光鲜并安稳的工作却并没有让她称心如意。

  正当她一度迷茫困惑,回过身来,织造厂里明快的机杼声给了她回响。“我从小就很熟悉,倒也没觉得特别,越长大越发现真正了解杭缎,从事杭缎织造的人真的不多。”

  大学时期,姚雨婷每逢寒暑假回来,就给自家厂里做暑期工,对于翻丝机、絣丝机、织布机、加捻机等各种机器的操作熟稔于心。“我觉得自己有时候挺冲动的,但在面对织机的时候,却总能静下心来。”姚雨婷说。

  她口中的杭缎织造技艺是通过经纱线或纬纱线沉浮在真丝面料表面或通过交织错落变化,形成花纹或图案的一项技艺,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在丝绸界一直有着“苏丝杭缎”之说。

  不过在姚雨婷看来,这门传统手艺却始终处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境地。

  虽然姚雨婷父辈的几个兄弟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织造厂,但是一直专注杭缎织造,坚持下来并且成就相当规模的,只有姚雨婷父亲一手创办的杭州费庄华发织造厂,这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杭缎织造企业。

  “像我们公司接触到大部分订单都是来自日韩意国家。”姚雨婷表示,早在10多年前,杭州费庄华发织造厂生产的杭缎工艺领带便走进了法国巴黎卢浮宫,成为卢浮宫热卖的旅游纪念品,并与纪梵希、迪奥、MCM等品牌有过合作,但与其在国外的声名相比,国内人群对于杭缎的了解却差了一大截。

  “如今父母年纪大了,之所以一直坚持在做,还是因为有一份情怀和责任在里面。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如果连我们都忘记,那么还有多少人会去了解它?”袅袅的机杼声仍在耳边轻荡,回顾着过往记忆,姚雨婷想通了一件事,“这些年我心心念念所找寻的事业其实就在眼前了。”

  接手织造厂,老树发新枝

  “有人觉得我是‘跨界’,不管是习武还是做警察都跟丝绸不搭边。但是我觉得‘跨界’也是一种优势。”姚雨婷认为,自己的经历对于传承杭缎织造这门技艺并非全无帮助,有时候她反而更能跳脱出传统的桎梏,将一些新想法融入其中。

  2016年,在杭州费庄华发织造厂二楼,开辟出了一个100平米的展厅空间里,里面摆放着来自各个年代里的织机、木梭以及杭缎产品。“我觉得杭缎对于客户的吸引力不仅仅是在品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样受到热捧,打造这个展厅的目的,一方面就是让客户对杭缎有更好的了解。”

  但姚雨婷的这一做法,起先在父辈看来简直与烧钱无异。“他们靠织机发家,在行业里干了大半辈子,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谁把厂里的织机摆出来看的。”这些抵触的小情绪,总时不时要挑动对其管理能力的质疑,但姚雨婷内心想法却在此刻越发清晰:她要做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展厅,而是一个具备体验、参观、生产功能的“园林式工厂”。

  “如果你足够细心,你会发现这个展厅的装饰与丝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然是“跨界”那就跨得干脆点,姚雨婷想着,并首先在展厅的家装与丝绸结合上做了尝试。“人们对丝绸的印象可能就是传统古风的那种感觉,实际上运用丝绸的质感和线条也可以做出很多现代化的设计。”基于这一理念,姚雨婷还着手研发了新的花纹图案,并对已有的丝巾、服装样式进行了升级改造。

  此外,姚雨婷也努力在提升体验感受上做了很多尝试。为了当好展厅讲师这一角色,姚雨婷还向土布织造技艺传承人取经,学习土布织造的非遗传承经验,并在实践中结合茶染等新的技术,丰富手工体验。包括给小孩子开展一些与丝绸织染的课程,加入抽丝剥茧、布料织染等工序介绍等。

  而伴随着客户之间口耳相传的口碑,展厅慢慢有了人气,杭缎技艺也收获了更多的关注。2016年,杭缎织造技艺被列入第六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姚雨婷被选为杭缎织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今,费庄华发织造厂每年都能吸引两到三千人前来参观杭缎技艺,并与部分学校合作开展“第二课堂”,接待了来自学校、旅游团等20多支队伍。

  而对姚雨婷来说,这一时期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获得了家族长辈的认可,“虽然还没到收回成本的时候,但他们认可了我的方向。”

  新老合作,蔚然成风

  作为一家标准的传统制造企业,如何进行产业升级的问题同样砸在姚雨婷头上。面对这一问题,姚雨婷的态度则显得颇为中庸。“不同于一般的工厂,我们客户个性化需求在产品流程上的表现就是一种非流水线式作业。”

  姚雨婷介绍,织造业发展到现在,大部分工序已经完全可以由机器代替,通常一百多平方的车间、数十台机器只需要一两个人就能控制,大批量生产完全可以实现。但机械化给丝绸行业或者说织造工人带来的问题,往往不是“一棒子打死”这么简单。

  “手工制作也有它的优势和市场,特别在杭缎上,手工制作出来的质感与机器织造是完全不一样的。”另一方面,费庄华发里的许多工人从它还是个作坊的时候,就已经在这,“这些老工人经验丰富、基础扎实,而按他们以往的生产习惯,只要答应了什么时间做到,就会做到。可能今天少做一点,明天就多做一点,但工期一定不会延误。”

  不过对于刚开始管理订单的姚雨婷来说,这种“不定时”的习惯如同一颗“炸弹”,总让她时时绷紧神经。为此,她也曾尝试要求工人每天定工定量,然后把数据问题和步骤都记录在纸上。但这样精细化、流程化的管理,在这里却遭遇“水土不服”。在保留了一些必要的管理步骤之后,姚雨婷开始接受了眼下的状态,并利用这一特点,尝试在产品上往两方面铺路。“一个是往最传统的方向走,去追寻汉代、唐代的纹样,把传统做到极致。另一个则是要和国际接轨,多设计出潮流的样式。”

  但越传统,这条路也越是难走。“无从可考是我们常常遇到的难题。”不过,姚雨婷却觉得很尽兴。“跟老师傅们坐在一起,研究织法甚至改良机器,每当还原出一个样式,便觉得又保留了一份老祖宗的遗产。”

  而近些年,不断兴起的汉服热给了姚雨婷很大的信心,“其实传统的东西比我们所预想的市场要大很多。像我们有许多韩服、和服的订单,我当然更希望未来我们的产品能穿在国人的身上。”

  此外,她也在寻找许多不同行业的设计师,把丝绸与景观、家装、建筑等结合在一起,用她的话说,“这样能够让杭缎的内容更加丰富,跟上时代,就像产业升级一样,机械化设备的引进不能停,但我们同样为手工制作留有位置。”下一步,姚雨婷已经想好要在新厂房里开辟一个1000平米的展厅,将她的“园林式工厂”进行到底。


钱江晚报 余杭·企业家 y0003 姚雨婷:新与旧的传承与融合 2019-07-12 钱江晚报2019-07-1200008;10553789;10553792;10553793 2 2019年07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