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6版:人文·文化

第十届浙江书法奖公布评选结果
不少作品因错别字被刷下

比谁写得好之前
还要先看谁写得对

专家评审现场。

  8月4日,“浙江书法奖·沙孟海奖”第十届全浙书法篆刻大展公布评选结果。随后,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官微连续多日发布专家评审札记。

  令圈外人颇感意外的是,专家们谈论比较集中的,竟然是作品中的错别字问题。

  本次评奖,共征集到3668位书法作者的4733件作品,初评入围不到500件,终评入展352件。

  有些不错的作品,最后掉在错别字这个坑里,令评审们深感可惜。

  睁大眼睛找错漏

  十件作品被刷下

  本次评奖,浙江书协在评奖专家外,又专门组成了学术评论观察组,组长斯舜威,组员由姚建杭、陈胜武、蔡树农、方爱龙、范斌等组成。

  这些“观察员”并不直接参与评奖,主要职责是“把关纠错”——根据《评审规则》:“作品内容要符合汉语规范。凡有明显错字或文义不通的作品不得入选。”

  初评时,评委也会对作品进行挑错揪错,“观察员”的“主战场”则在终评环节:所有参加终评的作品被悬挂起来,“观察员”发现疑似差错后,不管大小,都会用纸条标出,夹在作品上,再供评委参考。

  这些“纸条”的杀伤力还是很大的。斯舜威谈到,“评委们基本上做到了‘零容忍’。”有时候,看到一件不错的作品被拿下,斯舜威深感有点“挥泪斩马谡”的味道。

  最终,获奖入围作品中,两件因明显错字被降级,八件入展作品因错别字、漏字句被降为入选。

  可见,错字、漏字、漏句均被视为一件书法作品的硬伤,是致命的。

  简体繁体有讲究

  小篆大草是重灾区

  几圈观察下来,斯舜威感受很深,他坦率地说:“‘差错率’还是比较高的,有的作品甚至有点‘触目惊心’,比如一幅作品有多个错别字,或多个漏字、漏句。”

  繁体字是最大的“坑”。对于正式书法作品而言,繁体字写不对,属于“初级错误”。

  哪些字容易错?斯舜威与陈胜武都有详细谈到,本次展览以常山江宋诗之河为主题,常山县委宣传部和县文联提供了《常山宋诗一百首》文本供作者参考,所以错误比较集中。

  斯舜威说:“如仅仅‘范’‘才’两个字,就让一批作品‘中枪’。好几位作者书写了范成大的《玉山道中》,而把‘范’写成了‘範’,殊不知‘范’字用作姓时,用不着繁体。还有好几位作者写了赵鼎的《题常山草萍驿》,首句为‘才过常山到草萍,驿亭偏喜雨初晴’,‘才’的篆体应作‘纔’,许多作者则用了‘才’。这真是该简不简,该繁不繁。”

  陈胜武提到“云和雲,台和臺,里和裏,才和纔,谷和穀,余和餘,干和乾、幹、榦,艸和草、皂,征和徵”。他说,这些常用字只要作者认真搞懂过一次,应该就不会错。

  另外,陈胜武指出,小篆和大草是错漏的重灾区,部分作品明显体现出作者不懂字法。至于漏字、漏句则更令人匪夷所思。甚至,还有人把“烹”的上部写成了“享”,令评委很“无语”。

  把字写对就这么难吗

  文化修养是书家的硬杠杠

  实际上,当代书法作品中错字多,已经是持续几十年的全国性的“老生常谈”。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著名书法家曹宝麟等就多次呼吁过,在书法作品中要尽量减少和避免错别字。著名学者、书法家白谦慎也曾谈到过,这其实是书法家如何加强文化修养的问题。“全国各种展览中错别字普遍增多的现象,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书法家文化素质的普遍下降。”

  把字写对只是书法最基本的要求,为什么就那么难?

  前不久,中国书协举办“源流”“源流·时代——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与当前书法创作暨绍兴论坛”。事后,评论家张瑞田发表文章谈到,论坛问答环节中一位书法家的问题令他印象深刻—— “南社创社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的书法都不好,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有文化的人不一定就能写好字。”最后,“白谦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再过50年,市场拍卖,你看看人们是买南社社员的字,还是买书法家的字。”

  可见,那么多年过去了,在当代书坛,文化修养之于一个书家的重要性,并没有在所有人心里达成真正的共识。

  再次回到本次沙孟海奖的评审。评奖总结时,浙江省书协主席鲍贤伦说:“我们对书写文字的解读、质疑,体现了我们对汉语言文字应有的尊重。浙江书法展览评审的文化审察还处在起步阶段,书法要尽最大可能尊重汉语言文字规范。当然我们也明白,书法艺术毕竟不是简单的抄写行为,在评审过程中也会注意把握书法艺术和语言文字的差异,对于作品中最典型的错漏问题要找出来打下去,对一般性的问题还是相对宽容的。”他说:“之所以对文字如此认真,是为了促使作者更加重视文字基本功和学养的提高。”

  浙江书协实是一番苦心。毕竟,一个真正有志于成为书家的人,并不需要有人来提醒他“别写错别字”,因为他明白这问题太初级,除此之外,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那么,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究竟有什么样的标准?

  朱关田先生早年在《当代书坛观感》里就曾谈过这个问题:“作为书法家,一方面要了解文字的构造和书体源流,借鉴名迹,熔铸古今,推陈出新,自成风貌。另一方面还得转益多师,要有字外功夫,诸如文字、史学、哲学等学问修养,更要有崇高的人格修养。提高人品,然后才能提高书品。书法艺术以神采为首要,但离不开形质。形质与神采,是辩证的统一体,只有兼而有之,形神俱融,不仅具有美观的外形,更有充足的精神内涵。”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不仅需要经过艰辛和长期不懈的努力,而且还需要借助于字外的学问修养。”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 a0016 比谁写得好之前
还要先看谁写得对
2019-08-09 10760750 2 2019年08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