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人参与浙江24小时APP调查,85%家长很困扰
教育专家和医生一针见血指出——
别把错都推到手机头上
你真的去了解过孩子吗
本报记者 梁建伟 本报通讯员 陈宏程
“今年暑假,你遭遇过这样的手机战争吗”,我们在浙江24小时APP和钱江晚报教育微信公众号“升学宝”上发起了调查,有5000多位家长参与投票。
大家都意识到了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危害,可也明白在如今新媒体时代,“70后”与“10后”之间对于网络已经有了不同理解。是堵还是疏?如何疏?如何堵?这个难题,困扰着包括钱报记者在内的家长们,我们该怎么有效面对信息时代和电子产品这把双刃剑?
来自校长的建议
给足孩子丰富的生活
让他们没时间玩手机
对于孩子玩手机的现象,杭州市九莲小学校长蒋晓认为手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强制性地制止孩子玩手机只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在蒋校长看来,家长首先要思考孩子爱上玩手机的原因。“现在很多家长工作忙,没有时间管孩子,一放暑假,就放在家里由老人带,孩子自己没有丰富的生活,和老人玩不起来,小伙伴们大多各有各的安排,在没有其他事可以做的情况下,玩手机、看电视几乎成了他们唯一的娱乐。”
孩子是最会看样学样的,在家看父母玩手机,出去看见别的人玩手机,既然大人们都玩得不亦乐乎,那肯定是因为手机很好,孩子们这么想,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兴趣。于是,当孩子玩游戏正玩得兴致勃勃,突然要被停止,自然会和家长起冲突。
蒋校长觉得父母必须认清事情的本质,尽可能为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比如,游泳、打球、旅行……如果孩子非要玩手机,可以约定玩手机的条件以及时间,遇到哭闹也不能妥协,因为一妥协,孩子下次一定还会采用这种方式来延长时间,这可以培养孩子准时守信的品质。当然,让孩子玩手机,也要关注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也要关注玩的内容,暴力色情的更要引起高度重视。
杭州天杭教育集团副校长黄晓君持相似的观点。在她看来,现在孩子使用手机是无法避免的,手机和网络是学生与外界接触的主要平台,在暑假里老师也会布置一些借助手机的作业,比如日常打卡等。“暑假前,家长最好能和孩子约法三章,制定好使用手机的规则。”
来自专家的分析
家长不要“自以为是”
事先交流非常重要
在杭州市教科所家庭教育专家、特级教师韩似萍看来,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手机冲突,问题并不出在孩子玩手机上,而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她曾和一个高中生聊过玩手机这个话题,在学生看来,手机是他们做作业时的伙伴,如果遇到难题困惑,可以借助手机拓宽思维;平常的学习生活太紧张而无趣,手机里有很多有趣的信息,看起来非常过瘾;他们可以通过手机里的社交平台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世界,不愿意和身边的大人倾诉,手机就成了他们的‘树洞’,是他们发泄日常情绪的工具。”韩老师认为,当家长发现孩子使用手机时,应当先听取孩子使用手机的原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需求,而非一味地站在大人的角度指责孩子。
同时,家长还应该避免一些“自以为是”的固化思维。韩老师就遇到过一个家长,她抱怨孩子周末做事太磨蹭,起床、吃饭都拖拖拉拉,也经常因此和孩子发生冲突,但是经过一番深入了解,韩老师发现这个孩子“只是觉得放假了就应该好好休息,睡个懒觉或是玩玩手机”,而在家长的潜意识里,认为即使在周末孩子也应该非常自律,当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家长预期时,家长就要生气忍不住批评孩子。许多时候家长会下意识地用自以为“对”的准则去要求孩子,在确立准则时并没有事先与孩子确认过,有时候他们自以为“对”的准则,可能并不适合孩子的实际需要。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也应该更加注意,在孩子使用手机时不能强制性地将孩子手机没收,尤其是在孩子玩游戏在兴头上时,忽然将手机收走,他们一定会很气愤,而且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这样的行为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被尊重,身份不被认同。因此,在处理手机问题时,事先交流非常重要。
来自医生的警告
不仅仅会影响视力
更可怕的是阻碍发育
从成长的角度看,浙江大学医学院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奚望认为,学生应避免长时间玩手机游戏。研究表明电子游戏对孩子的影响有利有弊,一方面游戏中丰富的画面有助于孩子视觉发育,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判断力和反应力;另一方面如果孩子过多使用手机游戏不利于社交,以及正常的情绪控制发育,造成情感障碍或社交障碍等,更不要说大家都知道的影响视力了。
同时,有研究显示,长期使用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多媒体设备正在改变人脑的工作方式,使我们关注于事物的细节,而非对其进行整体把握,从而较难完全理解信息。
研究人员选取了300名志愿者,对其进行4项测试,测试发现,阅读纸质信息的人比阅读电子产品信息的人,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换句话说,经常阅读纸质内容的人更聪明,并且善于全面理解内容,而电脑阅读会让你死磕细节,很难把握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