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3版:人文·文化

曾在本报当过实习生的温州小伙子
为浙江书法按下了快进键

26岁!史上最年轻
“沙奖”得主诞生

郑力胜作品

  “可能30多岁再拿这个奖会好一点。”眼前这个穿着白T恤,剃着寸头的年轻人,挠挠头笑了笑。

  1993年出生的郑力胜,今年10月过完生日才满26岁。

  在不久前揭晓的“浙江书法奖·沙孟海奖”第十届全浙书法篆刻大展评审结果公示中,他凭借一幅六尺整张的楷书作品《宋程俱诗三首》,拿下了“沙孟海奖”,成为沙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这幅作品的书风以欧体为基石,参以北齐楷书意趣,动静得宜,用笔如刀,一气呵成。

  面对这位还未到而立之年的“新科状元”,此次沙奖学术评论观察组员陈胜武形容为“浙江书法按下了快进键”。

  临帖临得比别人像

  席间上了一笼馒头,每只上面都盖着“福”字的红戳。郑力胜拿起一只,小心翼翼地把上面的“福”字剥干净后,方才入口。

  “有字吃不进去,感觉怪怪的。”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种叫“敬惜字纸”的习俗,写过字的纸张,哪怕只是碎纸也不可随意丢弃,收集起来焚烧成灰后再散入大海。这种习俗直到19世纪中叶依然在浙江一带广泛流传。

  90后郑力胜并不清楚这种习俗,但在他的潜意识里,都觉得“字”是令他尊敬的存在。依靠着这一笔字,郑力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温州乐清,柳市,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电器之都”。这里是郑力胜出生的地方。

  回忆刚开始,就被一个电话打断了,那是妈妈打来的。郑力胜说了几句便挂了电话,笑说,妈妈听说他得了“沙孟海奖”,可她并不知道“沙孟海奖”是什么。

  在郑力胜7岁时,母亲就将他送到当地知名的郑安陶老师那里学书法。要让一个处在多动时期的小男孩,静下心来写书法,只能动用“盯+打骂”。郑力胜说,那会儿母亲宁可放着生意不做,也要来盯他写字。他也没少挨揍,要说喜欢写字那肯定是假的。

  然而,讨厌归讨厌,郑力胜却发现自己特有的细致观察能力,让他临帖临得比别人像。虽然念书成绩普普通通,但他在书法比赛上,从来拿的不是一等奖就是特等奖,奖状证书能塞一抽屉。

  可那又有什么用呢?上了初中后,郑力胜开始对人生感到迷茫,像极了动不动就停电的日子,他点着蜡烛写作业的长夜。

  打破长夜的第一缕“鱼肚白”,与书法有关。郑力胜回忆,初三的某一天,书法班的郑老师说,书法写得好也是可以上大学的。

  那所大学,叫“中国美术学院”。

  一天能写12个小时

  高一那年暑假,郑力胜来到杭州,开始跟周峰老师学习书法,也第一次了解了什么叫“天外有天”。曾经获得的那些奖,在这里根本不值一提,自己琢磨出的小技巧,在科班出身的人面前,也像个笑话。

  他将自己定位成初学者,一切从头学起。高中三年的所有假期,包括过年,郑力胜都客居在杭州,与书法为伴。他已经清楚意识到,自己所写的每一笔都是为未来铺下的道路,独在异乡的少年仿佛一夜长大。

  2012年,郑力胜考入了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与篆刻专业。这件事传回家乡的高中,他从原来的“问题生”变成了“优秀校友”,“这其实无所谓,”郑力胜说,“重要的是,在有了我这个先例后,我们高中后来又有两三个人也考上了美院书法系。这挺好的。”

  考入梦寐以求的大学,点燃了郑力胜对书法的热爱,他铆足了劲,在专业上冲刺。他租了一间房,在局促的客厅里,摆了一张巨大到突兀的长桌,用来写字。

  郑力胜用功到什么程度?熟悉他的人告诉我,他一天能写12个小时。

  这份努力中不光有热爱,也有危机感。坐在对面的郑力胜冷不防地来了一句:“就怕比你有才华的人还比你努力。”

  郑力胜心里非常明白,考入美院其实是跨进了另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下功夫。

  这份刻苦,终于在他本科三、四年级的时候展现出了成果。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沈浩在当时担任郑力胜班级的专业课老师。他说,这个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化时期,要把此前通过临摹所习得的基础技法,转变成自身创作的能力。因此,沈浩针对楷书的创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尺幅大,字数也很多。

  正是这次创作,让沈浩注意到了郑力胜。“我每天都会给他提一些要求,而第二天他基本上就能把问题解决。可塑性非常强。”

  郑力胜在专业上,渐渐成为班上的尖子。

  曾在本报当过实习生

  很多人都说,一旦拿起笔写字,郑力胜就像变了一个人。

  本科四年在专业上下的苦功让郑力胜的专业成绩高歌猛进:2014《中国书法》年展百名大学生提名展优秀奖;2015 “陆维钊奖”第七届浙江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银奖;2015书学之路全国高等书法教育教学成果展优秀奖;到了2016毕业的那一年,他不仅拿到了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金奖,也摘得“沙孟海奖”第九届全浙书法大展银奖,还拿下了考研专业考试的第一名。

  就在他以为能稳稳地读上研究生的当口,学校来了通知,说他有一门文化学科挂科,甚至还可能影响到毕业。

  郑力胜说,那时候自己确实是冲得太快太猛,以至于狠狠地跌了一个跟头。如今回望,反倒是要感谢这场挫折,让他有时间学会放慢脚步。

  复习重考的那一年,郑力胜开始关心新闻与事实,与此同时,他又做了许多尝试,包括教课、做设计顾问以及将作品放到网上试水“微拍”。

  2017年,他考研成功,成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硕士研究生,而在书法实践方面见长的他,选择了理论研究方向。

  “这样的选择,确实走得很稳健。”沈浩说。理论研究对整体素养的提升非常重要,要成为专业的书家,仅有手上的技能是不够的,而理论素养,会对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比起本科时期,郑力胜更忙碌了,他每天依然勤奋地练字,同时又对理论学习抱有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2018年的夏天,郑力胜还进《钱江晚报》本地新闻部实习了两个月,因为他认为书法作为艺术创作,需要更广阔的视角与人文关怀,同时写作能力也很重要。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 a0013 26岁!史上最年轻
“沙奖”得主诞生
2019-08-13 10792976 2 2019年08月13日 星期二